近來,下午茶的風(fēng)尚可謂一時無二。曬午餐曬晚餐,都比不上曬一張英倫風(fēng)的下午茶搶眼球。茶具一定是歐式精美的,最好是W家的玫瑰或野草莓;纖纖玉指,矜持地端起描金的茶杯,桌上是三層的下午茶碟,五色繽紛,味道無所謂,關(guān)鍵是好看。當(dāng)然茶杯里是袋泡茶還是果茶也無所謂,知道嗎,姐們喝的不是茶,是腔調(diào),是悠閑。
英式下午茶從17世紀(jì)發(fā)源起,最早是貴婦人的沙龍文化,之后才慢慢推廣到平民階層。這種下午茶我也嘗試過幾次,腔調(diào)是有了,不過,細(xì)細(xì)品味,缺少了一分,韻味,而茶葉的選擇更是單調(diào),基本是紅茶或果茶。其實,作為茶的發(fā)源地,咱們中國人的茶食文化,起源更早,而且要講究得多。
之所以叫吃茶去,是因為最早的茶的確是用來吃的。在唐代以前,烹茶一般都加入芝麻、食鹽、瓜仁、桃仁等佐料。從陸羽始才提出煮茶不加佐料,以品鑒茶的真香,自此茶、食分開,也因此有了專門的茶食。茶食文化由來已久,最早記載于《世說新語B輕詆篇》:“晉褚太傅初渡江,雖素有重名于時,造次不相識。別敕左右多與茗汁,少箸粽。”茶宴的形式多樣,有以茶代酒,花間清飲的;也有慶祝新茶初采,品評佳茗的;更有禪林講經(jīng)或?qū)m廷品賞貢茶的茶宴。配合茶的清香,茶食通常為清淡的面食與果品,但種類也非常多,日本的《禪林小歌》中便記載了唐代的茶食:“水晶包子(葛粉做),驢腸羹(似驢腸),水精紅羹,鱉羹、甫美羹、寸金羹、魚羹……”可見其對色形味的講究程度。而唐代詩人錢起在《與趙莒茶宴》中寫道“竹下忘言對紫茶,全勝羽客醉流霞。塵心洗盡興難盡,一樹蟬聲片影斜。”,則真實記錄了唐代茶宴的清歡雅趣。之后經(jīng)過宋、明、清的發(fā)展,茶食成為獨特的一種飲食文化,種類有上千種,更在不同地域發(fā)展成當(dāng)?shù)氐奶厣L(fēng)俗和美食,其中云南的擺茶,宜賓和廣東的早茶最為有名。
今天,茶依然是中國人開門七件事必不可少的一件,但對于茶食,我們卻不如古人那么講究。一來大家都忙,哪里有時間去制作那些茶果子,二來,經(jīng)過文化浩劫和全民經(jīng)商的那些年,最近幾年茶文化才重新盛行,而茶食更是錦上添花,作為茶席的組成慢慢被重視,其中一些結(jié)合了傳統(tǒng)文化的茶宴讓人耳目一新。曾經(jīng)見識過一場以二十四節(jié)氣為主題的茶宴,根據(jù)二十四節(jié)氣配合不同的茶茗,而每種茶茗還需要搭配不同的茶食。印象中最深的是立春的春餅配茉莉花茶,立夏的夏蛋配龍井,立秋的牛肉蓮子羹配大紅袍,立冬的茶餃配普洱。所有的搭配,除了考慮口感色澤外,還根據(jù)季節(jié)變遷,考慮了人體的陰陽虛實,自然的應(yīng)時生長。這樣一桌茶宴,品的是茶與茶食,賞的是茶席茶具,琢磨的是中國哲學(xué)。
師法自然的道家喝茶講究的是養(yǎng)氣,在選擇茶類和喝茶的時間都非常講究。我有個道家朋友,研究出六脈神茶,據(jù)說是根據(jù)不同的時辰人體氣脈運行規(guī)律選擇不同的茶品,可以幫助氣脈平衡和順通,達(dá)到養(yǎng)生練氣的功效。例如辰時喝綠茶,通膀胱經(jīng),打通太陽脈;未時喝紅茶,幫助胃運行,通少陽脈。同樣,配合的茶食也應(yīng)具有相同或相輔的功能,喝綠茶時可以搭配蓮子、薏仁糕、桂花桃仁等,有祛濕利尿的功能;而喝黑茶時搭配瓜子、核桃等堅果是上佳的選擇;黃茶可以飯中喝,下午喝紅茶適當(dāng)搭配酸甜的蜜餞。但整體來說,道家喝茶不建議多配茶食,會亂了茶氣。
的確,茶的品種繁多,紅綠青白黑黃,而茶食也可分為鮮果、堅果、面果、花卉,肉食等,看起來非常復(fù)雜。我們普通人喝茶怎樣搭配茶食呢?民間流傳一個簡單的小口訣:“甜配綠、酸配紅、瓜子配烏龍”。所謂甜配綠:即甜食搭配綠茶,如用各式甜糕、鳳梨酥等配綠茶;酸配紅:即酸的食品搭配紅茶來喝,如用水果、檸檬片、蜜餞等配紅茶;瓜子配烏龍:即咸的食物搭配烏龍茶來喝,如用瓜子、花生米、橄欖等配烏龍茶。當(dāng)然,更方便的做法是記住一些禁忌,例如茉莉花茶不要搭配太香濃的其他茶食,例如堅果、水果、花卉等,避免影響它本身的清香;喝茶不要吃過于辛辣或刺激的食物,也盡量不要選擇過于油膩的點心。這些說是禁忌,其實是常理,容易記憶和操作。
說到底,吃茶圖的是自由自在和閑情雅致,除了正式的茶席,一個人獨酌或和好友共飲,只要自己喜歡,看著美觀,吃著合口,有利身心,又有什么不可以呢?據(jù)說,陸游最愛的茶食是鴨爪,那應(yīng)該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