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人用茶來做什么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fā)現(xiàn)、利用和栽培中國茶樹的國家,中國也是世界茶道的宗主國,這一點是不容置疑的。茶被人類發(fā)現(xiàn)和利用,至今已有四五千年的歷史,而最早利用茶的,便是中華民族的始祖。
傳說中神農(nóng)氏為了給百姓治病,不惜以身犯險,親身驗證各種草木的藥性,“神農(nóng)嘗百草,日遇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保ā渡褶r(nóng)本草經(jīng)》)上古傳說的真實性有待商榷,但是透過這些傳說和記載我們可以看出,在上古時期,人們就已經(jīng)開始重視茶的藥理作用。
當(dāng)然,這時候的茶更多的是用于藥用價值,還不是一種日常飲用的飲料。日常生活中時常飲茶的習(xí)慣,應(yīng)該來源于巴蜀人。在古代,巴蜀地區(qū)多“煙瘴”,容易讓人郁積瘴氣,患上熱毒。巴蜀人后來發(fā)現(xiàn),茶有清熱解毒、除瘴氣的功效,所以他們常常喝茶,久服成習(xí),以至于將茶當(dāng)做一種日常飲料?!扼脟斡洝樊?dāng)中就曾記載:“番民以茶為生,缺之必病。”
秦人入蜀以后,茶逐漸被帶向全國,人們對于茶越來越重視,“茶”(cha)音正式誕生。郭璞注《爾雅·釋木》“槚”云:“樹小如梔子,冬生葉,可煮作羹飲。今呼早采者為茶,晚取者為茗,一名荈,蜀人名之苦荼?!?/p>
飲茶是茶文化誕生的基礎(chǔ),沒有日常飲茶的實踐活動,茶文化也不可能誕生。不過,關(guān)于中國從何時開始飲茶,一直沒有定論,各種說法莫衷一是。古籍記載,中國人在很早的時候就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了茶,西漢已有飲茶之事的記載,東漢華佗《食經(jīng)》就說:“苦茶久食,益意思”記
可以看出,連名醫(yī)華佗也已經(jīng)注意到茶的“意思”,人們不再拘泥于茶的藥理作用,有一部分人平時也喜歡飲茶。這正是中國茶文化的萌芽。
2. 古人用茶來做什么飲料
古時候的飲品都叫熟水。
3. 古代人用什么煮茶
不夜侯——喝茶有醒腦提神,解除睡意之功,唐代白居易詩云:“破睡見茶功。”唐代曹鄴詩云:“六臟睡神去,數(shù)朝詩思清?!睍x代張華在《博物志》中說:“飲真茶令人少睡,故茶別稱不夜侯,美其功也?!蔽宕畤鷯陲嫴柙娭匈澋?“破睡須封不夜侯?!崩遗?南北朝時期,南方人飲茶風(fēng)俗盛行,而北方民族則稱茶與奶酪為奴。大戰(zhàn)期間,南齊秘書丞王素投歸北朝。
4. 古人喝茶用什么
古代喝茶要碾碎是因為古代茶葉以茶餅的形式存在,茶餅需要經(jīng)過焙、碾、羅三道工序加工后才能飲用。茶餅被放至火上烘干,用碾子碾碎后再對茶末進(jìn)行篩分。這是茶葉“清飲法”的開始,但依然沿用了“湯飲法”的形式。
古代喝茶要碾碎的原因
中晚唐時期,古人喝茶主要以煎茶、煮茶的形式為主,茶葉一般先被制成茶餅,但餅茶不能直接飲用,需要經(jīng)過焙、碾、羅三道工序加工才能飲用。僅煮茶的工具,古人用到的茶具就有鹽臺、火箸、風(fēng)爐等十六種。
焙,就是用夾子將餅茶夾在明火上,將餅茶中的濕氣蒸發(fā)掉;碾就是用茶碾子將茶葉反復(fù)碾碎;用絲或者紗質(zhì)的篩子對粉碎后的茶末進(jìn)行篩分稱之為羅。
茶葉成脆后磨成粉,再加入蔥、姜等各種調(diào)味料,加水煮沸再倒出飲用。這是茶葉“清飲法”的開始,但在形式上依然沿用“湯飲法”,茶湯和茶渣沒有分開
5. 古人喝茶用什么茶具
茶具,古代亦稱茶器或茗器?!安杈摺币辉~最早在漢代已出現(xiàn)。據(jù)西漢辭賦家王褒《憧約》有“烹茶盡具,酺已蓋藏”之說,這是我國最早提到“茶具”的一條史料。 到唐代,“茶具”一詞在唐詩里觸處可見,諸如唐詩人陸龜蒙《零陵總記》說:“客至不限匝數(shù),競?cè)請?zhí)持茶器?!?白居易《睡后茶興憶楊同州詩》“此處置繩床,旁邊洗茶器?!碧拼膶W(xué)家皮日休《褚家林亭詩》有“蕭疏桂影移茶具”之語。 宋、元、明幾個朝代,“茶具”一詞在各種書籍中都可以看到,如《宋史·禮志》載:“皇帝御紫哀殿,六參官起居北使……是日賜茶器名果”宋代皇帝將“茶器”作為賜品,可見宋代“茶具”十分名貴,北宋畫家文同有“惟攜茶具賞幽絕”的詩句。南宋詩人翁卷寫有“一軸黃庭看不厭,詩囊茶器每隨身。”的名句,元畫家王冕《吹蕭出峽圖詩》有“酒壺茶具船上頭?!泵鞒跆柗Q“吳中四杰”的畫家徐責(zé)一天夜晚邀友人品茗對飲時,他趁興寫道:“茶器晚猶設(shè),歌壺醒不敲?!辈浑y看出,無論是唐宋詩人,還是元明畫家,他們筆下經(jīng)常可以讀到“茶具”詩句。說明茶具是茶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 現(xiàn)代人所說的“茶具”。主要指茶壺、茶杯這類飲茶器具。事實上現(xiàn)代茶具的種類是屈指可數(shù)的。但是古代“茶具”的概念似乎指更大的范圍。按唐文學(xué)家皮日休《茶具十詠》中所列出的茶具種類有“茶塢、茶人、茶筍、茶籝、茶舍、茶灶、茶焙、茶鼎、茶甌、煮茶?!?其中“茶塢”是指種茶的凹地?!安枞恕敝覆刹枵?,如《茶經(jīng)》說:“茶人負(fù)以(茶具)采茶也?!薄安杌k”是箱籠一類器具。唐陸龜蒙寫有一首《茶籯詩》“金刀劈翠筠,織似波紋斜?!笨芍安杌k”是一種竹制、編織有斜紋的茶具。“茶舍”多指茶人居住的小茅屋,唐皮日休《茶舍詩》日“陽崖忱自屋,幾日嬉嬉活,棚上汲紅泉,焙前煎柴蕨,乃翁研茶后,中婦拍茶歇,相向掩柴扉,清香滿山月?!痹娫~描寫出茶舍人家焙茶、研(碾)茶、煎茶、拍茶辛勞的制茶過程。 古人煮茶要用火爐(即炭爐),唐以來煮茶的爐通稱“茶灶”,《唐書·陸龜蒙傳》說他居住松江甫里,不喜與流俗交往,雖造門也不肯見,不乘馬,不坐船,整天只是“設(shè)蓬席齋。束書茶灶?!蓖鶃碛诮?,自稱“散人”,宋南渡后譽為“四大家”之一的楊萬里《壓波堂賦》有“筆床茶灶,瓦盆藤尊”之句。唐詩人陳陶《題紫竹詩》寫道:“幽香入茶灶,靜翠直棋局?!笨梢?,唐宋文人墨客無論是讀書,還是下棋,都與“茶灶”相傍,又見茶灶與筆床、瓦盆并例,說明至唐代開始,“茶灶”就是日常必備之物了。 古時把烘茶葉的器具叫“茶焙”。據(jù)《宋史·地理志》提到“建安有北苑茶焙?!笔怯忻?,又依《茶錄》記載說,茶焙是一種竹編,外包裹箬葉(箬竹的葉子),因箬葉有收火的作用,可以避免把茶葉烘黃,茶放在茶焙上,要求溫度小火烘制,就不會損壞茶色和茶香了。 除了上述例舉的茶具之外。在各種古籍中還可以見到的茶具有:茶鼎、茶甌、茶磨、茶碾、茶臼、茶柜、茶榨、茶槽、茶憲、茶籠、茶筐、茶板、茶挾、茶羅、茶囊、茶瓢、茶匙……等。究竟有多少種茶具呢?據(jù)《云溪友議》說:“陸羽造茶具二十四事。”如果按照唐代文學(xué)家《茶具十詠》和《云溪友議》之言,古代茶具至少有24種。這段史料所言的“茶具”概念與今是有很大不同的。 唐宋時期所言的“茶具”似有大概念與小概念之分。如唐、宋、元、明許多詩人筆下的“茶具”主要指與飲茶有關(guān)的茶罏、茶壺、茶杯等器具,所以是小概念的。從大概念來看,依唐文學(xué)家皮日休《茶具十詠》所指出的有十大件,其中包括制茶、盛茶、烘焙茶具、飲茶有關(guān)的器具,甚至包括茶人、茶舍。又按《云溪友議》提到有“二十四種”茶具,顯然,后兩者是大概念的茶具,這一概念與今有許多不同。 唐宋以來,銅和陶瓷茶具逐漸代替古老的金、銀、玉制茶具,原因主要是唐宋時期,整個社會興起一股家用銅瓷,不重金玉的風(fēng)氣。據(jù)《宋稗類鈔》說“唐宋間,不貴金玉而貴銅磁(瓷)”銅茶具相對金玉來說,價格更便宜,煮水性能好。陶瓷茶具盛茶又能保持香氣,所以容易推廣,又受大眾喜愛。這種從金屬茶具到陶瓷茶具的變化,也從側(cè)面反映出,唐宋以來,人們文化觀,價值觀,對生活用品實用性的取向有了轉(zhuǎn)折性的改變,在很大程度上說,這是唐宋文化進(jìn)步的象征。
6. 古人用茶來做什么菜
是的,七星灶在古代是茶葉烘焙的主要工具。
七星灶從明代至清代由焙籠演變而成,成為了烘焙安化黑茶獨特的干燥工藝,傳承至今。
七星灶由灶堂、焙堂、焙面三個部分組成,中間有個最巧妙的附件叫做“七星孔”。七星灶可大可小,我們歷來沒有固定的規(guī)格大小。
7. 古人做茶是什么做的
宋代創(chuàng)制的“龍鳳茶”,指的就是蒸青團(tuán)茶。宋代創(chuàng)制的龍鳳茶把我國古代蒸青團(tuán)茶的制作工藝推向了一個歷史高峰。
8. 古人用什么泡茶
古代皇帝們喝的茶一般都是貢茶,而貢茶與其他貢品一樣,主要被用來滿足君主及上層階級的物質(zhì)、文化生活需求。不過茶的品種那么多,歷代皇帝們都愛喝什么茶呢?
01.
蒙頂山茶
皇帝:唐玄宗李隆基
這種茶來自于四川蒙山,因生長于蒙山山頂而得名。
蒙頂茶栽培始于西漢,距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相傳被宋哲宗封為“甘露普惠禪師”的吳理真親手植七株茶樹于蒙山五峰之中。
蒙頂貢茶在古代被稱為“仙茶”,號稱天下第一,從唐至明一千多年來,一直為皇室所專屬。
蒙頂山茶的茶葉鮮葉采摘標(biāo)準(zhǔn)為一芽一葉初展,每斤鮮葉約有八千至一萬個芽頭,外型整齊,形狀扁直,色澤偏黃,香氣清純,湯色黃亮,滋味甘醇,葉底嫩勻。
現(xiàn)在我們提到的蒙頂山茶一般是四川蒙頂山各類名茶的總稱,有傳統(tǒng)名茶,也有新創(chuàng)制的,其中品質(zhì)最佳的當(dāng)屬“蒙頂甘露”、“蒙頂黃芽”、“蒙頂石花”等。
02.
顧渚紫筍
皇帝:唐代宗李豫
顧渚紫筍,因其鮮茶芽葉微紫,嫩葉背卷似筍殼,故而得名。顧渚紫筍是上品貢茶中的“老前輩”,該茶產(chǎn)于浙江長興顧渚山一帶。
顧渚紫筍早在唐代便被茶圣陸羽論為“茶中第一”。在唐朝廣德年間開始進(jìn)貢,正式成為貢茶。
那時因紫筍茶的品質(zhì)優(yōu)良,還被朝廷選為祭祀宗廟用茶。當(dāng)時的皇室規(guī)定,紫筍貢茶分為五等,第一批茶必須確?!扒迕鳌鼻暗诌_(dá)長安,以祭祀宗廟。
▲顧渚山貢茶院
公元770年,唐代宗甚至在浙江長興顧渚山專門設(shè)立了貢茶院,專門生產(chǎn)“顧渚紫筍”貢茶,責(zé)成湖州、常州兩州刺史督造貢茶并負(fù)責(zé)進(jìn)貢,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座皇家貢茶院。
03.
龍鳳團(tuán)茶
皇帝:宋代宋徽宗
宋徽宗“嗜茶如命”,他最愛的茶為龍鳳團(tuán)餅,是用福建鳳凰山北苑御茶園的茶芽壓印而成,因為茶餅上印有龍鳳形的紋飾而得名。
由于制作極為精美,曾是皇家和官員們追捧的名茶,上面的花紋也是栩栩如生,造價昂貴至極,飲用時所搭配的器具也都是精美之物,建盞就是在那時燒制出來的。
癡迷茶葉的宋徽宗甚至還針對宋朝的茶葉發(fā)展情況撰寫了一部茶葉專著《茶論》,后人稱之為《大觀茶論》。龍鳳團(tuán)茶也是由他親自監(jiān)督制作的。
04.
洞庭碧螺春
皇帝:清朝康熙皇帝
洞庭名茶碧螺春,產(chǎn)于蘇州太湖東洞庭山及西洞庭山。俗稱“嚇煞人香”,清時康熙帝南巡時被此茶清香驚襲,問得茶名后覺得難登大雅之堂,因茶形卷曲似螺,清新雅致,就取名為碧螺春,并且列為貢茶。
康熙在位期間,策劃舉辦了兩次國家級的大型茶會——千叟宴,康熙爺給每位赴宴的老臣們都賞賜了貢茶碧螺春,可見其珍貴程度。
9. 古時候做茶
古代奶茶制作都比較純粹,先炒茶葉,再泡茶,再加入牛奶,奶茶就做好了,不過那個時候很多人都喝不慣這種奶茶,因為牛奶腥氣有點重
10. 古人如何制茶
從一片葉子茶到一杯茶,扔掉復(fù)雜的生產(chǎn)過程,成為茶葉,也就是需要水參與,并正確選擇水分,才能給茶葉錦上添花。陸羽在“茶經(jīng)”中提到了他的水,在山下,河流和水下的水井中使用了水。選擇合適的水后,這是茶水溫度的正確組合。
如果水溫過高或過低,茶的味道不會受到刺激。這就是為什么許多茶友想出了茶。為什么我選擇合適的制茶設(shè)備?正常量的茶在湯的速度之前是緩慢而快速的。然而,為什么茶葉茶的味道還不令人滿意?在排除了茶本身的問題和茶友提到的預(yù)防措施之后,有一點每個人都可以輕易忽略,即茶的水溫。古人對茶葉的水溫非常感興趣。例如,熟悉茶葉的陸羽首先詢問了“茶經(jīng)”中的水溫:它的沸騰像魚,聲音微弱,沸騰,邊緣如同一個春天,這是一個兩個。
沸騰;騰波鼓浪,三沸;在舊水之上,不能吃太多。后來,在明代,謝謝還對“茶樹”中的茶水溫進(jìn)行了具體描述。當(dāng)水進(jìn)入湯時,它需要煮沸。
11. 古人用茶來做什么飲品
都說女人是水做的,這話的確不假,就像紅樓夢里到處是女人喝茶的情景,溫文而優(yōu)雅,那種人茶合一與自然環(huán)境的融合,簡直美若天仙。其實女人也是會享受生活的,我發(fā)現(xiàn)好多女人他們都會去茶城精挑細(xì)選的買上一點茶,然后配上自己的那一套精美茶具,穿著打扮古典,面色從容,白衣素裹,每一個動作泡茶的動作都是那么純凈、自然,別說說喝茶了,給人的感覺就是能看一眼如此美景,此生足矣!
茶乃飲品,泡茶且是一種藝術(shù),會泡茶的女人都是喜歡藝術(shù)的,那種來自藝術(shù)的美,真讓人感慨。茶“大口是飲,小口是品”,溫文而優(yōu)雅的女人喝茶都是小口慢品,每一個動作都與茶融為一體。每一杯茶喝下,都會暖流順腸,與美女共飲,頓覺渾身暖,靜心獨坐,捧茶入定,清苦的茶汁幽香四溢,齒頰留香,品山川風(fēng)景,清除人間煩勞,讓心靈復(fù)歸自然。
茶是水泡的,女人亦是水做的,水水交融之際,此時頓感世間的一切凡人瑣事都淡若云煙,只剩下大自然與你共享陽光的明媚。
古人有古人的品相,現(xiàn)代人有常現(xiàn)代人的喝法。閑來無事,放一段音樂,燒一壺開水,放上喜歡的茶葉,觀音茶、普洱茶、紅茶、龍井,燒水、量茶、放茶、洗茶、沏茶、濾茶……最后倒入或水晶玻璃或紫砂或青花白瓷杯中,尚未湊近,已是“舌根未得天真味,鼻觀先通圣妙香”。
喝茶時的女人帶著從容,淡定,優(yōu)雅的表情,帶著女性原有的溫柔、善解人意的品性,由此可以說喝茶時的女人是美麗的。
喝茶既可以改善一個人的氣質(zhì),也可以磨練人繁雜浮躁的心緒。
女人喝茶亦如茶,綠茶淡雅,紅茶濃郁……茶本無貴賤,人亦無輕重,重要的是茶自身品質(zhì)要好,泡茶的水要純凈,就如魯迅先生所言:有好茶喝,會喝好茶。
女人如杯,茶如心境,濃也好,淡也好,紅也好,綠也罷,自己泡自己的茶,自己品自己的滋味。有詩說“看塵世煙華菩提落花點點沉香滴滴含情一杯如懷 思緒如縷心如自然管他人說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