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茶發(fā)展歷史
我國通常把茶葉按照加工工藝的不同分為六大基本茶類,外加再加工茶類與代用茶類,七個茶類的制作方法各有不同,詳述如下:
一、 綠 茶
綠茶是我國生產的主要茶類之一。歷史悠久,產區(qū)廣、產量多、品質好、銷區(qū)穩(wěn),這是我國綠茶生產的主要特點。
加工方法
綠茶制作過程雖因不同成品特色的制作要求不同各異,但主要過程是一致的。均分為殺青、揉捻和干燥三道工序。
根據殺青和烘干的方法不同,綠茶可分為炒青、蒸青、烘青、曬青四大類。其生產工藝流程如下:
A、炒青:鮮葉→炒鍋(滾筒)殺青→揉捻(做形)→炒鍋(滾筒)→干燥
B、烘青:鮮葉→殺青→揉捻→烘干(火爐或燒機)
C、蒸青:鮮葉→蒸汽殺青→揉捻→干燥
D、曬青:鮮葉→殺青→揉捻→曬干
1、殺青 在幾道主要的工序中,殺青是為徹底破壞細胞中酶的活性,制止多酚類化合物的酶促氧化,以便獲得綠茶應有的色、香、味;二是散發(fā)青氣、發(fā)展茶香;三是改變葉子內含成分的性質,促進綠茶品質的形成;四是蒸發(fā)一部分水分,使葉質變柔軟,增加韌性,便于揉捻成形。
2、揉捻 目的是為了卷緊茶條,縮小體積,為干燥成形打好基礎,適當破壞葉組織,既要茶汁容易泡出,又要耐沖泡。
3、干燥 干燥是決定綠茶品質的最后一關。“干燥”這個名詞,在制茶過程中不能簡單的認為僅是除去茶葉中的水分,而是在蒸發(fā)水分的同時,除了外形上有顯著改變以外,葉內發(fā)生著復雜的熱物理變化。
二、 黃 茶
黃茶在古時候有兩種,一是茶樹品種的關系,芽葉發(fā)黃;二是制作中悶黃。現在稱之為黃茶的主要根據有兩點:首先由工序中心“悶黃”作用而定;其次是由“黃湯黃葉”的品質特征來源。凡具備上述兩點,才稱得上黃茶。
加工方法
黃茶的制作技術要求,鮮葉嫩度和大小一致,制工精細,包裝考究。品質特征除了共同點黃湯黃葉外,各種黃茶的造形和香味各有特點。
黃茶的特色工序是“悶黃”。指在鮮葉殺青將酶的活性充分破壞后,使葉片在濕熱作用下,葉綠素破壞,多酚類化合物和其它內含物進行轉化,及發(fā)生非酶促氧化反應,便芽葉呈現黃色。總體說來,黃茶的制作工藝主要包括殺青→揉捻→悶黃→復揉→烘干幾道工序。從發(fā)酵程度上來說,黃茶屬后發(fā)酵茶。
在黃茶制作過程中,葉綠素是不穩(wěn)定的化合物,熱化學作用會引起氧化、裂解、置換等而被破壞,使綠色減少,黃色更加顯露出來,是黃茶呈現“黃湯黃葉”品質特征的主要原因。另外,糖類和氨基酸的含量都發(fā)生顯著變化,這些物質的轉化對黃茶的香味起著重要作用。
三、 黑 茶
黑茶是六大茶類之一,也是我國特有的一大茶類。生產歷史悠久,產區(qū)廣闊,銷售量大,品種花色很多。成品茶現有天尖、貢尖、黑磚茶、花磚茶、特制茯磚茶、湖北青磚茶、云南緊茶等。黑茶是我國的主要邊銷茶,又稱“邊茶”。主銷內蒙、西藏、新疆等少數民族地區(qū)。
加工方法
黑茶的初制,分殺青、初揉、渥堆、復揉和干燥五道工序。其品質要求:外形條索卷折,色澤黃褐油潤,忌暗褐;內質香味純和,湯色橙黃,葉底黃褐,忌紅葉。
渥堆是形成黑茶色、香、味的關鍵性工序,與紅茶的“發(fā)酵”不同,而是堆大堆緊,渥堆時間長,并先通過殺青,在抑制酶促作用的基礎上,進行渥堆,是黑茶特有的制造技術。
黑毛茶經分級整理后,便可壓制成型,制成形狀各異的成品黑茶。
四、 白 茶
白茶是福建省外銷特種茶之一。臺灣也有少量生產。白茶制法特異,不炒不揉。成茶滿披銀毫,呈白色,第一泡茶湯清淡如水,故稱白茶。
近代白茶據載已有二百多年歷史,1796年已有白茶生產。依鮮葉嫩度不同制成的成茶花色有白毫銀針、白牡丹、貢眉和壽眉。純用大白茶或水仙品種肥芽制成的稱“銀針”;以大白茶品種的一芽二葉初展嫩梢制成的稱“白牡丹”;以菜茶嫩梢一芽二三葉制成的稱“貢眉”;制銀針時剝下的葉片制成的稱“壽眉”。
加工方法
白茶的制作工藝一般分為萎凋、干燥兩個主要工序,成品外形身披白毫,湯色清淡泛黃,滋味甜綿純爽,葉底微黃。從發(fā)酵程度上分,白茶屬微發(fā)酵茶。
五、 青 茶
青茶主產我國的福建、臺灣和廣東。青茶的品種花色眾多,皆以茶樹品種命名。烏龍品種采制的稱之為烏龍,水仙品種采制的稱之為水仙,鐵觀音品種采制的稱之為鐵觀音。同一茶樹品種因生長地區(qū)不同質量大不一樣,所以在青茶品種花色之前都冠以地區(qū)名稱加以區(qū)別。如安溪鐵觀音,武夷水仙,廣東鳳凰單樅等。
為了方便對外貿易,除了最優(yōu)和最差的品種外,其余的良種混合采制成一個花色品種,稱為“色種”。
加工方法
青茶總的制造過程是萎凋、做青、炒青、揉捻、烘干。其中做青是青茶的特有作業(yè)工序,是青茶品質特征形成的關鍵工序。可以說沒有做青工序也就沒有青茶的品質特征。
安溪鐵觀音
閩南青茶也是以茶樹品種命名,鐵觀音品種采制的稱鐵觀音,烏龍、水仙等品種采制的稱烏龍、水仙 。但是也有品種名稱與產品名稱不同的,如佛手品種采制的叫香椽,黃旦品種采制的叫黃金桂,還有許多混合品種采制的,制成的茶葉統(tǒng)稱為“色種”。
閩南青茶中,鐵觀音品質最佳,為閩南青茶之冠,而烏龍品質最差,其他花色居中。鐵觀音品種屬無性繁殖系,生長在福建安溪縣范圍內的品質最優(yōu),所以閩南青茶應以安溪鐵觀音為代表。
武夷巖茶
武夷山位于福建崇安縣的西南,山上多巖石,茶樹生長在山坑巖壑之間,采制的青茶稱為“巖茶”。巖茶外形條索粗壯緊實,色澤沙綠密黃,鮮潤光澤,泛“寶色”。不帶嫩葉和粗老葉,莖梗干凈?;ü阌舾唛L,滋味濃醇甘爽,后味長具“巖韻”。湯色橙黃顯金圈。葉底肥厚、柔軟、透明、綠蒂黃底邊鑲紅。
廣東鳳凰單樅
廣東青茶主要產地是汕頭地區(qū),以潮安、饒平、陸豐為主產縣,產量占全省70%以上。主要品種有:廣東鳳凰水仙、梅占、茗花、奇蘭、黃旦、鐵觀音、烏龍以及福建水仙等20多個適制品種。其中鳳凰單樅以香高味深耐泡著稱,品質特佳,馳名中外。
鳳凰水仙的品質特征是:外形條索卷曲緊結而肥壯,色澤清褐,湯色黃艷而顯綠,滋味鮮爽濃郁甘醇,有天然花香,葉底青葉紅鑲邊。耐沖泡,連泡十余次,仍有香氣,甘味久遠。
臺灣烏龍
臺灣除烏龍茶外,還有包種,變色程度比烏龍輕,其制法與烏龍相類似。另外臺灣還有鐵觀音品種,仿安溪鐵觀音制法。在青茶類中,臺灣烏龍茶變色程度最重,紅色部分占全葉的56%,甚至達60~70%,包種為最輕,為13%,臺灣鐵觀音居中,為30%左右。
臺灣烏龍,白毫較多,呈銅褐色,湯色橙紅,滋味濃醇,尤以馥郁的清香冠臺灣各種茶類之上。因臺灣氣候溫暖,一年可四季采摘,春茶因雨水過多,色澤、湯色皆不好,香氣低,品質最劣。夏茶晴天多,品質最好,湯色鮮麗,香味濃烈,形狀整齊,白毫多。秋茶品質次于夏茶,但香氣較高。冬茶品質和春茶相似,香低,次于春茶。
六、 紅 茶
紅茶是我國生產和出口的主要茶類之一,素以香高、色艷、味濃馳名世界。我國紅茶有小種紅茶、工夫紅茶、切細紅茶和紅磚茶等。
加工方法
紅茶的制作分萎調→揉捻→發(fā)酵→干燥四道基本工序。各地工夫紅茶形質雖異,但其制法基本相同。鮮葉加工過程,是根據鮮葉內在的化學成分及其變化規(guī)律,人為地創(chuàng)造變化條件,促進紅茶特有的色、香、味、形的形成。鮮葉加工是一個復雜的發(fā)展過程,多酚類化合物的酶促氧化對紅茶色、香、味的形成起主導作用。
在紅茶制作中,“發(fā)酵”工序是其品質特征形成的重要工序。目的在于促進內含物發(fā)生深刻變化。為形成紅茶特有的色、香、味品質準備基質。紅茶發(fā)酵的實質是以多酚類化合物深刻氧化為核心的化學變化過程。這一化學變化的結果,就是產生茶黃素、茶紅素以及茶褐素等產物,從而形成了紅茶“濃、強、烈”及“紅湯紅葉”的品質特征。
七、再加工茶(代表:花茶制法)
花茶是選用香花和茶葉窨制而成,亦稱熏花茶或香花茶,簡稱花茶。
花茶種類繁多,一般以所用香花定名,主要有茉莉花茶、珠蘭花茶、白蘭花茶、玳玳花茶、桂花茶、玫瑰花茶等等。上述每種花茶又因所用茶類(原料)不同,有著各種不同的產品。如茉莉大方、玫瑰紅茶、桂花烏龍、桂花龍井等等。
各種花茶的香味各具特色,但對于花茶的品質要求是基本一致的。高級花茶均要求香氣鮮濃、持久純正;滋味濃醇鮮爽;湯色清徹明亮;葉底嫩勻明亮。
加工方法
花茶種類很多,窨制方法大同小異。茲以茉莉花茶為例,略述窨花技術。
窨制程序:茶坯→復火→白蘭花打底→窨茉莉花→通花散熱→收堆續(xù)窨→出花篩分→烘干。
(1)、茶坯處理 主要為茶坯烘干和冷卻。烘干的目的有二:一為茶坯干燥,增加吸香能力;二為烘后保持一定茶溫,便于香花吐香。
(2)、鮮花處理 采花時間宜遲不宜早,因為茉莉花習性是夜間開放,故在下午3點左右開采最宜,從而既保證了鮮花在夜間準時開放,又能保證了鮮花足夠的成熟度。鮮花采摘后,要及時進行分級與“養(yǎng)花”。
(3)、花茶窨制 茶坯攤置與鮮花養(yǎng)護工作完畢,便進入實質性操作階段——窨制。
窨花拼和 將茶坯與鮮花按一定的比例拼和,一般每一窨次每擔茶坯下30~50斤鮮花為宜,但也有高檔茶下 80斤甚至更多的。拼和拌勻后一般以625px左右的堆高為宜,從而使茶堆在鮮花呼吸作用下逐步升溫,完成鮮花吐香、茶坯吸香的過程。
通花散熱 由于鮮花呼吸作用,窨品堆溫度會不斷升高,但溫度過高會使鮮花吐香停滯而產生“悶死”或“燒花”現象,故當窨品堆溫度達到45OC左右時,要適時將窨品堆攤開,散發(fā)熱量,這種方法叫“通花散熱”,簡稱“通花”。正確掌握在窨品的“通花散熱”,是提高花香味濃、鮮靈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收堆續(xù)窨 通花散熱后,當窨品溫度下降到35~38OC時,為使茶葉繼續(xù)吸收花香,再將攤開的窨品重新堆起來,這一過程叫做收堆續(xù)窨。
起 花 當鮮花的大部分香氣被茶坯吸收,花瓣也趨于萎蔫時,要將花與茶坯進行及時的分離,以防花渣產生的氣味污染茶坯。起花操作時間要盡量縮短,并對起花后的茶坯及時干燥。
復火干燥 茶坯在吸收花香的同時,也吸收了大量水分,一般由原來的5%左右升至13~15%。此時的茶坯不僅含水量高,而且有一定的溫度,極易氧化變質,因此要及時干燥。
以上過程,在窨花技術上稱為“一窨”,如此反復則為二窨、三窨,一般花茶檔次越高,窨次越多。
提 花 經過一至多次窨花的茶葉,最后用少量的鮮花(一般按8~10斤/擔)再窨一次,此次窨花不經“通花”,當茶坯含水量達到成品要求時即行“起花”,且不用干燥而成成品。此謂提花。
提花的主要目的是增強花茶的表面香氣,以提高花茶的鮮靈度。提花對花的要求非常高,必須選粒大飽滿、花色潔白、質好的鮮花,水花不能用于提花?;ú璧闹谱鞴に囍兄恍枰淮翁峄ǎ行└邫n茶甚至不提花而直接出成品。
八、代用茶
代用茶:是指選用可食用植物的葉、花、果(實)、根莖等,采用類似茶葉的飲用方式(通過泡、煮等方式來飲用)的一類產品的俗稱。代用茶分為葉類、花類、果類和根莖類以及多方配伍類等多種成品形態(tài)。
同于茶的飲用方式,一般由衛(wèi)生部規(guī)定的食品分類中的“藥食同源類”、“可用于保健品類”兩類物品中的單種或多種物品組成,用這些植物的根、莖、葉或者果實制成的茶制品。單品初制多由烘干制作而成,然后以達到不同的保健目的而單方或多方配伍供人飲用。
2. 中國茶發(fā)展歷程
1、造紙術
(1)西漢先后出現絮紙和麻纖維紙。甘肅天水放馬灘出土的繪有地圖的紙,是目前世界上所知最早的紙。
(2)東漢宦官蔡倫于105年改進造紙術,制造植物纖維紙。
(3)造紙術6世紀傳到朝鮮、越南和日本,8世紀傳到中亞,并經阿拉伯人傳到非洲和歐洲。
2、印刷術
(1)隋唐已有雕版印刷的佛經、日歷和詩,現存世界上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868年我國印制的《金剛經》卷子。
(2)五代有了雕版印刷的整部書籍。
(3)宋代雕版印刷業(yè)很發(fā)達,刻印的書,字體工整,裝訂精美。11世紀中葉,北宋畢升發(fā)明活字印刷術,比歐洲早400年。
(4)元朝出現錫、木活字。后來又有銅、鉛活字印書。
(5)活字印刷術發(fā)明后,向東傳入朝鮮、日本,向西傳入埃及和歐洲,改變了當時歐洲只有僧侶才能讀書和受高等教育的狀況。
3、指南針
(1)戰(zhàn)國時期發(fā)現磁石指南特性,發(fā)明“司南”。
(2)北宋已會使用磁針指南,后來把磁針裝在羅盤上,制成指南針用于航海。
(3)南宋時指南針傳到印度、阿拉伯、波斯等國,促進了各國航海事業(yè)發(fā)展,并為新航路的開辟和實現環(huán)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條件。
4、火藥
(1)唐朝時《真元妙道要略》一書最早提到了火藥,唐末火藥開始用于軍事。
(2)北宋時火藥已廣泛在軍事上使用,東京設立“廣備攻城作”,制造火藥和火器;宋仁宗時成書的《武經總要》記載了許多火器的制作方法。
(3)南宋時發(fā)明了“突火槍”,管形火器的出現,開創(chuàng)了人類作戰(zhàn)史的新階段。
(4)金的火器制造業(yè)比較發(fā)達,所制的“震天雷”、“飛火槍”威力很大。金的軍隊用這兩種火器打退了蒙古軍隊的進攻,取得局部勝利。
(5)我國發(fā)明的火藥在13世紀中期傳入阿拉伯,后來又由阿拉伯傳入歐洲。
5、中國古代的天文歷法成就
(1)夏朝:歷法“夏小正”,載有一年中各個月份的物候、天象、氣象和農事情況。
(2)商朝:干支紀日法是商朝歷法最大成就,它是世界上延續(xù)時間最長的紀日方法。商朝甲骨文保留了我國最早的日食、月食和新星記錄。
(3)春秋:留下世界公認的關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記錄,比歐洲早670多年。歷法已經形成自己固定的系統(tǒng),基本上確立了十九年七閏的原則,比歐洲早160年。
(4)戰(zhàn)國:《甘石星經》是世界最早的天文學著作;人們還測定了一年的季節(jié)。
(5)西漢:武帝時制定“太初歷”。前28年西漢關于太陽黑子的記錄是世界最早的太陽黑子記錄。
(6)東漢:張衡發(fā)明了渾天儀和地動儀(比歐洲早1700多年)。
(7)隋唐:①隋朝天文學家劉焯編制的《皇極歷》,創(chuàng)立了計算日月運行的新方法,是當時最先進的歷法。②唐朝天文學家僧一行,在《皇極歷》的基礎上制定的《大衍歷》,比較準確地反映了太陽運行的規(guī)律,系統(tǒng)周密,表明中國古代歷法體系的成熟。③一行還是世界上用科學方法實測地球子午線長度的創(chuàng)始人。
(8)元朝:元初設立太史局編制新歷法。郭守敬改進了簡儀和圭表,主持全國范圍的天文測量,編《授時歷》年周期與現行公歷同,但早于現行公歷300年問世。
6、中國古代的數學成就
(1)西周:商高講過“勾三股四弦五”這一勾股定理特例,載于《周髀算經》。
(2)春秋:九九乘法表。
(3)西漢:劉歆推算圓周率為3.1547。
(4)東漢:《九章算術》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應用數學。
(5)三國:劉徽運用極限理論,提出計算圓周率的正確方法。
(6)南朝:祖沖之精確地算出圓周率是在3.1415926~3.1415927之間,這一成果比歐洲早一千年。他還為《九章算術》作注。又著《綴術》等書。
(7)唐朝:著名數學家王孝通撰寫的《緝古算經》,首次提出三次方程式正根的解法,能解決工程建設中上下寬狹不一的計算問題,是對古代數學理論的卓越貢獻,比阿拉伯人早三百多年,比歐洲早六百多年。
(8)明代:數學家程大位編著《算法統(tǒng)宗》,奠定了后世珠算法基礎。
(9)清代:蒙古族數學家明安圖推出“割圓九術”,將其研究成果整理成《割圓密率捷法》。他用解析幾何方法把三角函數和圓周率的研究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擴展資料:
中國古代科技成就指中國古代各項科技成果,包括造紙、印刷、紡織、陶瓷、冶鑄等。
中國古代科技源于生活,而生活需要各種實用技術。造紙、印刷、紡織、陶瓷、冶鑄、建筑等中國人引以為豪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無不帶有鮮明的實用烙印。
物理學成就
戰(zhàn)國時期:物理學有較大成就?!赌洝分杏写罅康奈锢韺W知識,其中包括杠桿原理和浮力理論的敘述,還有聲學和光學的記載。關于光影關系、小孔成像等,寫的很系統(tǒng),被現代科學家稱為“《墨經》光學八條”。
醫(yī)藥學成就
(1)先秦時期:扁鵲是戰(zhàn)國時期最著名的醫(yī)生,后代把他奉為“脈學之宗”,他采用望聞問切四診法,從脈象中診斷病情。切脈是扁鵲的主要成就。四診法成為我國中醫(yī)的傳統(tǒng)診病法,兩千多年來一直為中醫(yī)所沿用。
(2)兩漢時期:①戰(zhàn)國問世、西漢編定的《黃帝內經》是我國現存較早的重要醫(yī)學文獻。它奠定了祖國醫(yī)學的理論基礎。②東漢的《神農本草經》是中國第一部完整的藥物學著作。③東漢末年的名醫(yī)華佗,擅長外科手術,被人譽為“神醫(yī)”,發(fā)明的麻沸散,比西方早1600多年。④東漢末年的名醫(yī)張仲景,被稱為“醫(yī)圣”,其代表作《傷寒雜病論》是后世中醫(yī)的重要經典。
(3)隋唐時期:①唐朝杰出的醫(yī)學家孫思邈的《千金方》,全面總結歷代和當時的醫(yī)藥學成果,并有許多創(chuàng)見,在我國醫(yī)藥學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②吐蕃名醫(yī)元丹貢布編著的《四部醫(yī)典》,在國內外有重要影響。③唐高宗時期編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由國家頒行的藥典。
(4)明清時期:明朝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藥物一千八百多種,方劑一萬多個,全面總結了16世紀以前的中國醫(yī)藥學,被譽為“東方醫(yī)藥巨典”。李時珍重視實地考察和試驗觀察,注意運用比較方法,所以他對藥物的認識和總結具有較高的科學價值。
《本草綱目》對藥物的分類反映了由低級到高級的生物進化觀。李時珍還提出“鳥產于林,故羽似葉”的觀點,反映了他在動物適應環(huán)境、相關變異以及遺傳特征等方面的新認識。
3. 何為中國茶,中國茶的發(fā)展歷史
全球茶葉產銷量齊升,中國茶葉市場供應增加較快,綠茶、烏龍茶占主要地位
茶/茶飲品被譽為"世界三大飲料之一"。茶葉行業(yè)的上游為茶葉種植,上游行業(yè)的發(fā)展直接影響到茶葉產品原材料的供應數量與品質;下游是終端消費者與茶葉深加工行業(yè)。
近年來,全球茶葉市場需求持續(xù)增長,其中,亞太地區(qū)的綠茶消費增長強勁,而北美、西歐的紅茶市場也已發(fā)展成熟。統(tǒng)計數據顯示,2017年的茶葉消費量約為544萬噸,2015-2017年間年均復合增長率達4.3%,預計2018年消費量為567萬噸,到2020年全球茶葉消費量將超600萬噸。
同時,全球茶葉產量穩(wěn)步增長,數據顯示,2017年產量共557萬噸,2015-2017年間年均復合增長率達3.5%。預計2018年全球茶葉產量為576萬噸,到2020年產量將超600萬噸。
在國內市場,由于茶園面積穩(wěn)中增長,湖北、貴州、陜西、江西等省在2017年種植面積分別增加23.6萬畝、21.5萬畝、19.3萬畝、15萬畝,茶葉產量在2017年達到258萬噸。消費量方面,2017年中國茶葉消費量約為193萬噸,消費量穩(wěn)步增長。2013-2017年,國內茶葉產量、消費量年均復合增長率分別為7.6%、6.0%,預計2018年中國茶葉產量、消費量將分別在277.6、204.5萬噸左右。
目前,茶葉市場中綠茶、烏龍茶占據主要份額,2017年二者比重分別為61%、13%;但近年的產量比重在下降。同時,普洱茶、紅茶、白茶等其他茶葉份額逐漸提升,紅茶、黑茶、白茶、黃茶等茶類占26%。此外,市場上的柑普茶、柑紅茶、花草茶等特色產品及超微茶粉、抹茶、茶飲料、茶保健品等精深加工產品也在增加。
茶葉產業(yè)提檔升級,多元化、品牌內涵、健康消費成趨勢
前瞻認為,當前國內茶葉市場已經出現了如下趨勢。
茶葉產業(yè)提檔升級。
茶葉是重要經濟作物,也是傳統(tǒng)優(yōu)勢產業(yè)。但是,我國茶產業(yè)大而不強、大而不精、大而不彰,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差距明顯,影響了茶產業(yè)的持續(xù)健康發(fā)展。
從消費習慣來看,隨著消費群體進一步細分,多元化的消費將成為茶葉市場的新趨勢。茶葉天然、健康的特點以及對茶文化的推廣,使茶葉為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茶葉的主要消費人群也從中老年男性為主向各類人群擴散。不同類別的消費者對茶葉的消費需求也存在較大差異,由此衍生出多元化的新需求、新模式。
消費者更加注重品質與品牌內涵。
目前我國茶葉行業(yè)企業(yè)數量多而分散,企業(yè)整體規(guī)模不大,作坊式小企業(yè)較多,達到一定規(guī)模并擁有種植、加工、銷售全產業(yè)鏈的品牌企業(yè)較少。隨著國內消費水平提高,消費者對茶葉的品質、安全日益重視,己經由購買非品牌茶葉逐步轉向購買品牌茶葉。
品牌內涵變得更加重要,符合消費者感知且獨具特色的品牌將嶄露頭角。
未來幾年,茶行業(yè)“品類強,品牌弱”的局面還會長期存在,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就是高度同質化和簡單粗放的品牌建設思維。在對消費者的調研中,“品牌”成為消費者選購茶葉時的首要關注因素,消費者對于知名茶企的品牌溢價接受度遠遠超過想象。另一方面,新的業(yè)務模式以及跨界融合,將為茶企帶來更多的機會。從“+互聯網”、“+旅游”、“眾商模式”、“私人訂制”等新的業(yè)務模式和跨界融合不斷出現。
健康主題的消費需求日趨強烈。
飲茶是一種有利于身體健康、可提高生活品質的習慣,符合現階段消費者對健康和高生活品質的訴求。飲茶人群的增長帶動著茶葉市場規(guī)模擴張,促使茶業(yè)企業(yè)擴大生產,使一些品牌認可度高的茶葉企業(yè)脫穎而出。人們對生活品質的要求越來越高,有機茶類似的健康類食品,必然將進入千家萬戶;在食品安全丑聞不斷爆出的今天,一些中高端人群更加需要健康的食品和綠色的食品。
——以上數據和分析參考前瞻產業(yè)研究院發(fā)布的《中國茶葉行業(yè)產銷需求與投資預測分析報告》。
4. 中國茶發(fā)展歷史英文
chinese tea泛指中國茶,而中國是世界上的茶葉生產與飲用大國,有著豐富的茶葉品種與齊全的種類,目前主要有黃茶、綠茶、白茶、烏龍茶、紅茶、黑茶六大類以及再加工茶,而這些茶類之下,仍有上千種茶葉品種,且茶葉品質優(yōu)良,因此聲名遠播,而中國茶便是一種茶與文化的代名詞,因此稱之為chinese tea。
5. 中國茶的發(fā)展與利用有多少年歷史
對這個問題想徹底了解的,推薦《茶與中國文化》一書,該書從中國茶文化的成立期——魏晉南北朝初唐時期入手,從文化史角度解明當時飲茶習俗的發(fā)展狀況以及飲茶習俗形成的社會文化基礎。本書是“中國文化新論叢書”之一。本書成書于2001年,正式出版后產生很好的市場效應,讀者反應熱烈。本書主要闡述了茶與中國文化的關系。中國作為茶之故鄉(xiāng)茶之大國,自古就有很好的發(fā)展,此書正是為了說明在茶文化發(fā)展的過程中,茶與中國文化的密切關系。是茶文化愛好者應該閱讀的佳作。
書 名
茶與中國文化
作 者
關劍平
類 別
散文隨筆
人民出版社
目錄
序 章
第一章 茶的技術史研究——飲茶的藥用起源說
第二章 道教服食與飲茶風俗的形成——兼論道教對于飲茶風俗形成的影響
第三章 茶的藥史研究——兼以嗜好品嗜好理論審視飲茶
第四章 社會各階層的飲茶狀況
第五章 茶的文化地理
第六章 飲茶的文化意蘊——風流
第七章 茶的程式化、技能化與禮儀化
第八章 茶宴的誕生
第九章 茶宴的饌口——茶果
第十章 茶筅的起源
第十一章茶器與茶的精神
第十二章 從《荈賦》看晉代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