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茶葉在古代的地位
這是個大問題。具體建議閱讀《茶經》。全球茶葉起源于我國西南地區(qū)的大山深處,也就是四川,湖南,云南,貴州的大山深處。后來慢慢向東,向南發(fā)展,也就是現(xiàn)在的江浙、福建、日本等地。宋以前,我國的茶葉是用來煮的,相當于我們現(xiàn)在的湯,里面加鹽、姜等佐料煮食,唐宋時期,我國茶文化達到頂峰。宋以后逐漸從煮食過渡到沖飲,也就是我們現(xiàn)在的泡茶。鴉片戰(zhàn)爭時期,英國殖民者將我國的茶籽帶到印度大規(guī)模種植,至今,英國人依然保持著喝茶的習慣,而且是生活必需品,每年的銷量非常大。
2. 中國茶葉地位
茶是中華文明最具精髓、最具權威、最具價值的部分。
100多年前,中國茶葉曾經壟斷著世界茶葉市場,和瓷器、絲綢等成為中國的代名詞,中國的各大名茶更是蜚聲海外,譽滿天下。然100年后的今天,中國茶葉在世界上的地位是,面積第一,產量第二,出口第三,創(chuàng)匯第四。印度、日本、斯里蘭卡等國家或在總量上,或在單品上都超過了中國。
3. 茶葉在古代的地位有多高
“茶馬古道”起源于古代的“茶馬互市”,可以說是先有“互市”,后有“古道”?!安桉R互市”是我國西部歷史上漢藏民族間一種傳統(tǒng)的以茶易馬或以馬換茶為內容的貿易往來。宋代在四川名山等地還設置了專門管理茶馬貿易的政府機構“茶馬司”。茶馬貿易繁榮了古代西部地區(qū)的經濟文化,同時也造就了茶馬古道這條傳播的路徑。
茶馬古道是“連接川滇藏,延伸入不丹、斯里蘭卡、尼泊爾、印度境內,直到抵達西亞、西非紅海岸”的古代貿易通道。形成于漢藏民族“茶馬互市”的貿易往來,積淀著唐代以來近2000年的歷史。
一般所說的茶馬古道有兩條,一條是由云南普洱經大理、中甸、德欽等地到西藏,另一條線路是從成都經理塘、巴塘到西藏。一般的旅游者和考察者,目光多聚于此。實際上,還有一條線,就是走怒江大峽谷。這條世界上最美麗、最險峻、最跌宕起伏的道路是“驢友”們的滇藏探險新寵。
有人說,看完怒江大峽谷和沿線豐富的民族人文景觀,其他的探險之旅就顯得平淡了。
第三條茶馬古道——怒江大峽谷,從大理、六庫、福貢、丙中落、五里進藏,這里交通不便、人跡罕至,旅游者極少,民風淳樸,尤其是在蒙蒙的細雨中,一個人行走在怒江大峽谷邊,遠山青翠、怒江潺潺,偶爾你還可以看到國外真正的“生驢”(驢友的最高境界),一人騎著自行車或從馬幫租來的馬匹。
茶馬古道是世界上通行里程最長的古代商路??傂谐淘谌f里以上。自古以來,很少有人能夠走完全程。沿途的每站都可以作為終點或者是起點。而當時最大的貿易中轉站便要屬四川的康定了。
康定過去叫做“打箭爐”,西來的馬幫到達康定,就要在這里轉換運輸工具或者就地進行茶馬貿易。1696年康熙帝批準了在康定進行茶馬互市貿易的請求,使康定成為了內地與西藏地區(qū)之間主要的商業(yè)中心。國內的絲綢、茶葉等商品經過康定運往西方,而南亞、歐洲、美洲的商品也從這里銷往中國內地。
古代交通路線。茶馬貿易,是以中原地區(qū)的“茶”和邊疆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馬”為載體所開展的貿易活動。作為內地漢族地區(qū)與邊疆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經濟往來的一種重要方式,在溝通各族人民之間的經濟文化聯(lián)系方面發(fā)揮了十分巨大的作用。國家旅游局魏小安司長曾就“茶馬古道”的旅游開發(fā)作過專題論述,指出:“茶馬古道”是滇西北至藏東南歷史上茶馬互市所形成的一條驛道,在這條古道上,集中了中國最好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經過適度開發(fā),完全可以成為世界級的旅游絕品。茶馬古道旅游開發(fā)也作為區(qū)域聯(lián)動開發(fā)戰(zhàn)略的內容之一寫入了全國“十五”旅游發(fā)展規(guī)劃中。
從遙遠的、開放的唐代,直到19世紀五六十年代滇藏、川藏公路修通,一直存在著一條鮮為人知的道路,它由中國大西南橫斷山脈東側的云南和四川的茶葉產地出發(fā),以人背馬馱這種最原始的運載方式,穿越橫斷山脈以及金沙江、瀾滄江、怒江、雅礱江等大江大河向西延伸,蛛網(wǎng)般覆蓋了中國最大的兩個高原,最后通向喜馬拉雅山南部的南亞次大陸。隨著茶文化和藏傳佛教的興起和傳播,隨著茶馬互市的開展,這條道路便成了名副其實的茶馬古道。
1000多年來,茶馬古道將云南、四川的茶葉輸送到藏區(qū),又將雪域的山貨特產運到內地,抗日戰(zhàn)爭期間它更成為中國惟一的對外交通道路。就在民間運輸?shù)耐瑫r,這條遙遠而無比艱險的道路更成為宗教文化以及沿途20多個少數(shù)民族文化傳播交流的走廊。它不僅是連接漢藏等多民族的經濟文化紐帶,也成了人類為生存所激發(fā)的非凡勇氣和所作出的超常努力的象征。
它的歷史價值在于:1.昌都地區(qū)蘊藏著三江并流、高山峽谷、神山圣水、地熱溫泉,野花遍地的牧場、炊煙裊裊的帳篷,以及古老的本教儀軌、藏傳佛教寺廟塔林、年代久遠的摩崖石刻、古色古香的巨型壁畫,還有色彩斑斕的風土民情等豐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資源。
2.茶馬古道是昌都地區(qū)自然與人文旅游的一條重要線索,自然界奇觀、人類文化遺產、古代民族風俗痕跡和數(shù)不清、道不盡的纏綿悱側的故事大多流散在茶馬古道上。它是歷史的積淀,蘊藏著人們千百年來的活動痕跡和執(zhí)著的向往。
3.茶馬古道穿過川、滇、甘、青和西藏之間的民族走廊地帶,是多民族生養(yǎng)藩息的地方,更是多民族演繹歷史悲喜劇的大舞臺,存在著永遠發(fā)掘不盡的文化寶藏,值得人們追思和體味。
4.茶馬古道上的旅游是口歸自然之旅,是人和自然和諧之旅,是都市人精神之旅,也是探險和發(fā)現(xiàn)之旅。
5.茶馬古道旅游開發(fā)是全方位的,首先要搞好基礎設施建設,諸如交通和運輸設施、滿足食宿需要的賓館飯店建設、用電用水和安全保障等,同時大力開發(fā)旅游產品,從而帶動各項事業(yè)的發(fā)展,使昌都地方的經濟活起來。
在專家學者眼中,茶馬古道是云南、四川與西藏之間的古代貿易通道,通過馬幫的運輸,川、滇的茶葉得以與西藏的馬匹、藥材交易。它是中國歷史上對外交流的第五條通道,有著重要的歷史價值和地位。
然而,在專家眼中與“絲綢之路”同等重要的茶馬古道,卻在時光的荏苒中沉寂過許多年。隨著現(xiàn)代化交通手段的日益發(fā)達,茶馬古道早已被214、317、318國道所代替。
“ 在絲綢之路受到世界關注,被學者、專家們爭相研究,并引發(fā)旅游熱潮的時候;在絲綢之路已名滿天下時,茶馬古道卻倍受冷落,默默地在深山密林之中?!睂iT研究茶馬古道的專家木霽弘說,茶馬古道的沉寂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但它的僻遠艱險也是衰落的重要原因。雖然沉寂多年,但今日茶馬古道“熱”起來并不是沒有它的理由。
“茶馬古道是中華民族一筆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產,對旅游愛好者有很大的吸引力?!蹦眷V弘分析說,“古道本身的歷史、文化韻味且不說,光是沿途村寨的地域、風光、民俗、文化差異,就能吸引不少人?!?/p>
“以茶文化為主要特點,茶馬古道成為了一道文化風景線?!北本┐髮W學者陳保亞告訴記者,茶馬古道不僅是一條交通要道,更是歷史文化的載體。如伴隨茶馬古道而生的馬幫文化、藏茶文化、商貿文化,因茶馬古道得以相互交融的民族文化……“現(xiàn)在,茶馬古道本身就是一種文化?!?/p>
4. 茶葉在古代的重要性
《紅樓夢》荼文化描寫中重要的部分,大約分為以下幾類:
以茶待客?!都t樓夢》中凡是有親戚朋友來,一般都有以茶待客的描寫。第1回,甄士隱命小童獻茶,招待賈雨村;第3回,王夫人命丫環(huán)捧荼招待剛來賈府的林黛玉;第26回,賈蕓進見寶玉,襲人端了茶來,賈蕓忙站了起來,笑道:“姐姐怎么替我倒起茶來?”第41回賈母、寶玉等人到翠櫳庵,妙玉以各種名荼招待;最為隆重的以茶待客之禮是元妃省親的時候。這位皇妃娘娘回歸賈府時,那禮儀太監(jiān)請元妃升座受禮,頓時兩旁奏樂升起,隨即舉行“茶三獻”隆盛禮儀。每一次獻茶都要叩頭禮拜,三獻之后,元妃隨即降座,奏樂方止。
以茶作祭。茶祭自古以來就是喪禮的重要部分。
《紅樓夢》中亦有茶祭的描寫:如第14回,秦可卿死后,王熙風向辦理喪事的仆人交代了六項任務,其中之一就有“貢茶”一項;第15回,當秦氏的靈柩停在鐵檻寺里時,和尚也要向亡人奠茶;第58回,賈寶玉聽說演小旦演員藥官死了很是悲痛,即以清茶一杯祭亡靈。
以茶定親?;槎Y中荼是少不了的物品。男方送給女方的聘禮叫作“下荼”、“茶禮”,女方吃了男方的茶,就表示已定親?!都t樓夢》第25回,王熙鳳在怡紅院遇見林黛玉,就問起日前贈送暹羅國荼是否品嘗了。林黛玉聽了笑道:“你們聽聽,這是吃了他們家一點茶葉,就使喚起人了。”鳳姐笑道:“你既吃了我家的茶,怎么還不給我們家做媳婦?”眾人聽后一齊笑了起來。
以茶贈友。將茶葉作為禮品送給親朋好友,在中國古代是屢見不鮮的事?!都t樓夢》中也有不少記載:第24回寫王熙鳳送暹羅貢茶給林黛玉;第26回寫寶玉給林黛玉送茶;“丫頭佳蕙笑道:‘我好造化,寶玉叫往林姑娘那里送茶葉,花大姐姐交給我送去,可巧老太太給林姑娘送錢來,正分給他們丫頭們呢。見我去了,林姑娘就抓了兩把錢給我,也不知多少?!绷主煊癃勝p送茶丫環(huán),是表示對寶玉的謝意,其中茶葉所蘊涵脈脈深情,只有他們兩人才能領會。
5. 茶葉在古代的地位和價值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fā)現(xiàn)、利用和栽培中國茶樹的國家,中國也是世界茶道的宗主國,這一點是不容置疑的。茶被人類發(fā)現(xiàn)和利用,至今已有四五千年的歷史,而最早利用茶的,便是中華民族的始祖。
傳說中神農氏為了給百姓治病,不惜以身犯險,親身驗證各種草木的藥性,“神農嘗百草,日遇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保ā渡褶r本草經》)上古傳說的真實性有待商榷,但是透過這些傳說和記載我們可以看出,在上古時期,人們就已經開始重視茶的藥理作用。
當然,這時候的茶更多的是用于藥用價值,還不是一種日常飲用的飲料。日常生活中時常飲茶的習慣,應該來源于巴蜀人。在古代,巴蜀地區(qū)多“煙瘴”,容易讓人郁積瘴氣,患上熱毒。巴蜀人后來發(fā)現(xiàn),茶有清熱解毒、除瘴氣的功效,所以他們常常喝茶,久服成習,以至于將茶當做一種日常飲料?!扼脟斡洝樊斨芯驮涊d:“番民以茶為生,缺之必病?!?/p>
秦人入蜀以后,茶逐漸被帶向全國,人們對于茶越來越重視,“茶”(cha)音正式誕生。郭璞注《爾雅·釋木》“槚”云:“樹小如梔子,冬生葉,可煮作羹飲。今呼早采者為茶,晚取者為茗,一名荈,蜀人名之苦荼?!?/p>
飲茶是茶文化誕生的基礎,沒有日常飲茶的實踐活動,茶文化也不可能誕生。不過,關于中國從何時開始飲茶,一直沒有定論,各種說法莫衷一是。古籍記載,中國人在很早的時候就已經發(fā)現(xiàn)了茶,西漢已有飲茶之事的記載,東漢華佗《食經》就說:“苦茶久食,益意思”記
可以看出,連名醫(yī)華佗也已經注意到茶的“意思”,人們不再拘泥于茶的藥理作用,有一部分人平時也喜歡飲茶。這正是中國茶文化的萌芽。
6. 古代著名的茶葉
唐代陸羽(728~804)在《茶經》中指出:茶之為飲,發(fā)乎神農氏,聞于魯周公。在神農時代(約在公元前2737年),即已經發(fā)現(xiàn)了茶樹的鮮葉可以解毒?!渡褶r本草經》曾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解之,反映的就是古代發(fā)現(xiàn)茶治病的起源,這說明中國利用茶葉最少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
茶葉的傳說:
神農就是炎帝,人們的祖先之一。遠古時代,自然條件特別惡劣,人類以采摘野果、捕食野獸為生,一不小心,就會因為誤食有毒的果實而生病甚至死亡。當時愛民如子的首領神農非常痛心,就決定品嘗百草,以身試毒。
神農是遠古時代最具智慧的首領,它從來不喝生水,就是在野外嘗百草階段,神農也會架起鐵鍋,把生水煮熟了再喝。一日,神農嘗了一種有劇毒的草,水還沒有燒開就暈倒了。
不知道過了多久,神農在一種沁人心脾的清香中醒了,聽到嗒嗒嗒水沸騰的聲音,知道鍋里的水已經燒開了,立刻感到喉嚨里干得厲害,于是就艱難地挺起上身,準備拿碗舀水喝,卻發(fā)現(xiàn)鍋里的水里已經變成了黃綠色,里面還飄著幾片綠色的葉子,那沁人心脾的清香就從鍋里飄來。
這是什么草呢?難道香味是它散發(fā)出來的?神農略微思索了一下,但還是果斷地用碗舀了點湯水喝。但覺這湯水清香中略帶苦澀,咽下去后,似乎比開水更解渴,就又喝了幾碗。
幾個小時后,神農身上的劇毒居然解了!神農非常開心,想不到這次因禍得福,得到了解毒的仙藥。仙藥是什么呢?神農開始細心查找,很快發(fā)現(xiàn)鍋的正上方有一顆似樹非樹,似草非草的植物,鍋內的葉子就是從這顆樹上飄落下來的。神農就采摘了很多回去。
回到部落后,神農再次取其嫩葉熬煎試服,發(fā)現(xiàn)這些湯汁不僅有生津解渴、利尿解毒等作用,而且還能提神醒腦,消除疲勞,神農非常高興,就將它取名為荼,即開百花的植物,作為部落的圣藥。如果部落里有人中毒或者生病,神農就把茶湯分給它們服用,很多病人便痊愈了。由此,茶在人類社會正式登場。
唐朝年間,飲茶之風大盛,人們對茶的認識也顯著提高,認識到茶是木本植物,就把禾改為木,從此荼字去掉一劃而變成茶。
因此,五千年前,茶最初是以藥的身份出場的。神農是發(fā)現(xiàn)茶的伯樂,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fā)現(xiàn)茶的國家。神農用開水煮茶,影響了后世很長一段時間的飲茶觀,茶長期以來都是用來煮著喝的,直至明清時期,泡茶才得以流行起來,但至今仍有一些民族把煮茶的風俗延續(xù)下來。茶葉的功效
1、抗輻射。
綠茶類的最大好處就是能夠抵抗電腦及手機等電子產品對人體所發(fā)出的輻射傷害。這是由于毛尖茶中含有的茶多酚及氧化物能夠吸收放射性物質的能力。飲茶減少了血多因輻射而引發(fā)的一些病癥。
2、美白肌膚。
喝茶能減少體內的黑色素,使人們的肌膚光鮮亮麗。毛尖茶本身就含有對美白有好處的維生素C。其還含有的類黃酮能夠增強維生素C的抗氧化能力。
3、清煙。
癮君子們的煙癮都是很大的,煙多了存在體內的尼古丁就會越來越多,對人體造成傷害。多喝毛尖茶能夠減少并排除體內的尼古丁。
4、消暑解渴清熱。
夏天飲毛尖茶是最好的時刻。其茶水中含有的糖類及氨基酸物質能夠對口腔中的唾液起到化學反應。咖啡因能夠促使毛孔張開散出熱能量。
7. 茶葉在我國的地位
2018年中國茶葉紅茶產量為4873噸2020年茶葉銷量,市場占有率為1.9%;2019年中國茶葉紅茶產量為3788.2噸,市場占有率為1.2%。
2020年,全國18個主要產茶省(自治區(qū)、直轄市)茶園總面積4747.69萬畝,同比增加149.82萬畝,增長率3.26%。其中,可采摘面積4152.18萬畝,同比增加461.41萬畝,增長率12.50%。
2020年1-12月,中國茶葉出口總量34.88萬噸,比2019年減少1.77萬噸,比減4.84%;出口總額20.38億美元,比2019年增加0.18億美元,同比微增0.91%;出口均價為5.84美元/千克,同比上漲0.33美元/千克,漲幅6.04%。
8. 茶葉在古代的地位是什么
一、中國茶文化具有社會性
飲茶是人類一種美好的物質享受與為精神陶冶.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飲茶文化已滲透到社會的各個領域和生活的各層面.
劉貞亮茶之“十德”反映了古代對茶的社會功能的認識?!圆枭⒂魵猓圆栩屗瘹?,以茶養(yǎng)生氣,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嘗滋味,以茶養(yǎng)身體,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
二、中國茶文化具有民族性
我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無論屬于農耕文化或草原文化的民族,幾乎都有飲茶的習慣。并在長期的生活中,每個民族都形成各自多姿多彩的飲茶習俗。如藏族-酥油茶“寧可三日無油鹽,不可一日不喝茶”,白族三道茶-一苦二甜三回味,客家擂茶—三生湯生茶生米仁生姜,納西族—龍虎斗茶加白酒,武夷山-三道茶(迎客茶紅茶,留客茶巖茶,祝福茶紅茶+桂茶+金桔)P6
三、中國茶文化具有區(qū)域性
我國地域寬廣,人口眾多,受歷史文化、地理環(huán)境、社會風情的影響,中華茶文化具有區(qū)域性特征,如福建廣東臺灣啜烏龍,南方人喜歡飲綠茶(品龍井),北方人崇尚花茶(喝大碗茶,飲花茶),邊疆地區(qū)飲磚茶。飲茶方式有清飲、調飲,如歐美和大洋洲國家鐘情加有奶、糖的紅茶,西非和北非的人喝加有薄荷或檸檬的綠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