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錢”、“孫”排在《百家姓》前三位,不是以人口多少為依據(jù),而是當(dāng)時的現(xiàn)實決定的,既有政治因素,也有歷史原因。
根據(jù)最近的一次人口普查,全國人口最多的五大姓名,最多的是李姓,其余依次為王、張、劉、陳。
其中李姓占全中國漢族人口的 7.94%,王姓 占全中國漢族人口的 7.41%,張姓 占全中國漢族人口的 7.07%,劉姓 占全中國漢族人口的 5.38%,陳姓 占全中國漢族人口的 4.53%。
看到這個結(jié)果,你一定會在心里產(chǎn)生一個疑問:為什么《百姓姓》中,排在前四位的卻是“趙錢孫李”。
全國人口最多的姓氏,除了李姓排名第一,其它三個姓氏都不在前五。
其中趙姓排名第七,孫姓排名第十二;錢姓排名更靠后,排在89位,人口只有200多萬。
仔細觀察后我們會發(fā)現(xiàn),《百家姓》姓氏排名一沒有依照人口數(shù)量,二又不是按照姓氏筆畫,三不是按照姓氏拼音。
是不是在古代,這四姓的人數(shù)最多?也不是。
因為在古代人口普查很難進行,即使進行也僅僅是按照人頭計算人口數(shù)量,并不進行姓氏統(tǒng)計。
而且史學(xué)界公認的我國古代人口普查,發(fā)生在明代,在此之前沒有全國范圍內(nèi)的人口普查。
那么,《百家姓》這樣排名的依據(jù)是什么?
這一切,跟《百家姓》的誕生年代有關(guān)。千古流傳的《百家姓》誕生于宋代;確切地說,誕生于北宋剛剛建立時。
話說趙匡胤通過陳橋兵變建立宋朝,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戰(zhàn)爭基本統(tǒng)一了中國,延續(xù)幾百年的戰(zhàn)亂得以停息,出現(xiàn)了一個相對安定的局面。
用古人的話說,中國進入了治世。
在此背景下,一個知識分子突然產(chǎn)生一個念頭,為什么不把全國的姓氏匯總到一起,編寫成書流傳后世?
就這樣,經(jīng)過艱苦的努力,《百家姓》終于誕生。
可別小看這本書,在戶籍制度不規(guī)范,統(tǒng)計手段非常落后的古代,搜集全國姓氏編寫成書,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難度一點也不亞于大學(xué)生寫論文。
因此說,編寫《百家姓》的知識分子是個很了不起的人,行為屬于正能量。
實事求是地說,古人也好今人也罷,付出很大精力去寫書,目的無非是兩個,要么是為了出名,要么是為了賺錢;或者是出名兼賺錢。
如果只是為了賺錢,那現(xiàn)在的書作者只要跟出版商寫好合同,保證出版社按照發(fā)行量給稿費就是。
那樣的話,我們就不會知道魯迅、老舍和莫言,考文學(xué)史的時候,就不用死記硬背作者是誰。
在古代,知識產(chǎn)權(quán)保護做的不好,盜版隨處可見,作者寫書更多的還是為了流芳百世。
以此推斷,《百家姓》的作者也是為了出名。
可遺憾的是,作者或者是出版商是一時疏忽,在排版時忘記了署名;而作者又偏偏身體健康原因,沒有看到印刷好的著作。
總而言之,《百家姓》的作者是誰,后人不得而知。
但是經(jīng)過南宋學(xué)者王明清考證,我們得知該書作者的老家在江南,確切地說是在浙江一帶。
王明清在自己的筆記《玉照新志》是這樣寫的:《百家姓》是“兩浙錢氏有國時小民所著?!?/p>
那么,這個沒有留下姓名的書生,為什么要那樣排序,把“趙錢孫李”排在最前面?其中是大有說道的。
當(dāng)時是北宋初年,開國皇帝姓趙,準(zhǔn)確地說是舉行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的趙匡胤。
封建社會是皇權(quán)社會,是家天下,贏者通吃。
趙匡胤當(dāng)了皇帝,之后的皇帝都會姓趙,趙姓就是國姓,天下第一尊貴的姓氏。
如果哪個大臣對皇帝忠心耿耿,為皇帝出生入死,作出突出貢獻,最大的獎賞不是封官給地皮,而是被賜予國姓。
唐朝初年,瓦崗寨的好漢很多人被賜姓李;后來歸順大唐的那些少數(shù)民族部落首領(lǐng),也被賜予李姓。
因此,一個知識分子編寫《百家姓》,一定要將趙姓排在第一,這樣做并非只是討好皇帝,溜須拍馬;主要還是敬畏、恐懼。
如果他沒有這樣做,會造成什么樣的后果?輕則殺頭,重則株連九族,一家男女老少都要被砍頭,至少也是流放到老少邊窮地區(qū)。
這個書生除非給自己找不自在,不然的話絕對將趙姓排在第一。
即使這個書生是精神病,沒有將趙姓排在第一,也沒有人敢印刷這樣的書,更沒有人敢在家里放這樣的書。
因此,《百家姓》中趙姓排在第一理所當(dāng)然。
宋朝滅亡后,后來的皇帝也沒有對此進行更改,因為畢竟不是什么政治性的書,只是記載姓氏而已。再說了南宋滅亡之后是元朝,元朝統(tǒng)治者的姓氏跟漢人不一樣,后面一嘟嚕,排進去也不好念。
到了明朝,朱元璋即使想改也不好意思,因為元朝就沒有改,自己這樣做有點不合適。
清朝統(tǒng)治者的姓氏也是一大串,也存在技術(shù)難題;這樣《百家姓》就于發(fā)表的地流傳下來。
那么,錢姓為什么排在第二位?跟作者的國籍甚至姓氏有關(guān)。前面說過,《百家姓》是“兩浙錢氏有國時小民所著?!?/p>
所謂的“錢氏有國”的國,是吳越國,錢氏是該國的締造者錢镠。
吳越國誕生于公元907年,都城在杭州,是五代十國時期的十國之一。
因為在公元978年歸順大宋,這個王朝壽終正寢,只存在了七十一年。
但由于是和平統(tǒng)一,趙匡胤法外開恩,還允許最后一任吳越國王使用“吳王”稱號20年。
作者是吳越國的臣民,該國統(tǒng)治者姓錢,而且也不排除作者本人也姓錢,所以從討好統(tǒng)治者的角度講,錢姓排在第二無可厚非,非常正常,是情理之中的事。
那么,孫姓排在第三又是什么原因?
讀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三國中有個東吳,創(chuàng)始人姓孫,如孫堅、孫策。孫權(quán)。
東吳的地盤,就包括浙江地區(qū)。東吳政權(quán)存在了半個世紀,孫氏勢力在江浙一帶盤根錯節(jié),根深蒂固。
因此,吳越國姓孫的人也不少,而且他們的后人受教育程度高,社會地位高,屬于精英階層。
更重要的是吳越最后一任國王錢弘俶(錢俶)的王妃,就是姓孫,名叫孫太真。
歷史上的皇妃、王妃,大都生活奢侈、揮金如土、撒嬌任性,盛氣凌人。
但是這個孫太真卻與眾不同,熟讀四書五經(jīng),學(xué)識淵博,非常有教養(yǎng)、通情達理。
而且身為王妃,她從不大手大腳,而是會精打細算、勤儉持家,一分錢當(dāng)兩分花。
孫太真還非常自信,不描眉畫眼、濃妝艷抹,而是憑著天生麗質(zhì)來獲得吳越王的寵愛。
宮廷的后妃們熱衷于搞宮斗,弄得后宮雞犬不寧;而這個孫妃從來不在宮里拉幫結(jié)派,而是極力維護安定團結(jié)的大好局面。
當(dāng)丈夫錢俶率兵出征時,孫妃還主動負責(zé)穩(wěn)定后方,安排宮廷內(nèi)侍搞擁軍優(yōu)屬,慰問前線將領(lǐng)的家屬,讓他們在前線安心打仗。
因此,孫妃不但受到了吳越王的贊許,也受到百姓愛戴。
于是“孫”姓列入《百家姓》的第三位,一點也不奇怪。
說不定作者就跟孫家沾親帶故,也未可知。
列在前茅的三大姓原因我們已經(jīng)得知,李姓排在第四,又有什么緣由?
了解歷史的人,想必知道南唐王朝,它是五代十國時期一個定都于江蘇江寧(南京)的一個政權(quán),跟吳越國并存。
即使對這段歷史不太了解,也一定熟悉那首《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對里面的詞非常熟悉: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p>
對了,這流傳千古的詞,作者叫李煜,是南唐最后一個皇帝。
南唐比吳越早滅亡了三年,也是被趙匡胤消滅的。
南唐后主李煜不是昏君也不是暴君,而是一個仁義之君、愛好和平的君主。
他愛民如子,減輕百姓負擔(dān),大力發(fā)展經(jīng)濟。
外交上韜光養(yǎng)晦,跟吳越和后周,以及后來的北宋保持友好關(guān)系,不愿意發(fā)動戰(zhàn)爭,讓生靈涂炭。
面對趙匡胤咄咄逼人的威脅,南唐對吳越非常友好,希望兩家結(jié)盟共同應(yīng)對。
但是吳越國王卻分不清敵我,不明白唇亡齒寒的道理,偷偷和后周及趙匡胤勾結(jié),希望來個聯(lián)周(宋)滅南唐。
956年,周世宗柴榮親征南唐。吳越軍隊遙相呼應(yīng),從陸路分兵攻南唐的常州、宣州,再派水軍進攻到江陰,
北宋開寶七年(974年)十月,錢俶又御駕親征,帶兵五萬從杭州出發(fā),進攻常州。
在常州北界,吳越兵大敗南唐軍。
緊接著吳越軍隊又分兵攻江陰和宜興,令水師自湖州出太湖北進,大敗南唐救兵。
第二年,吳越王又派自己的小舅子孫承佑帶領(lǐng)大軍和趙匡胤的遙相呼應(yīng),南北夾擊,給南唐致命一擊。
吳越不但見死不救,而且落井下石,南唐終于倒下了。
但是三年后,吳越也重蹈覆轍,被趙匡胤滅國。
這時候,吳越王錢俶悔恨交加,覺得自己對不住南唐。
正是這種愧疚心理,讓南唐的那個知識分子在編寫《百家姓》的時候,將南唐李姓排到第四,以彌補良心上的愧疚。
由此我們得知,《百家姓》開頭便是“趙錢孫李”并非是按姓氏人口實際數(shù)量排列,而是由當(dāng)時的現(xiàn)實因素決定的。
當(dāng)今說起中國人的大姓,有個流行的說法叫“張王李趙遍地劉”。
可是流傳千年的《百家姓》里,開頭便是“趙錢孫李”。
難道這四個姓氏在古代擁有最多的人口?當(dāng)然不是,這里面有個背景原因。
話說北宋初年,錢塘(今杭州)的一個書生,編撰中國姓氏的蒙學(xué)讀物(也就是兒童啟蒙讀物),根據(jù)當(dāng)時的社會特點編成《百家姓》,將“趙錢孫李”排在最前面。
這是為什么呢?這里面是很有講究的。
當(dāng)時是宋朝,開國皇帝是趙匡胤,歷代皇帝姓趙,因而“趙”是國姓,是天下最尊貴的趙。
這個規(guī)則,在歷朝歷代都是如此。因為古代是家天下,皇帝的姓氏便是國姓。
例如史學(xué)家常說的孫吳、李唐、朱明王朝。再如鄭成功曾被明朝皇帝賜姓“朱”,因而民間稱他為“國姓爺”。
再說回“趙錢孫李”中的“錢”姓。這是吳越國王的姓氏。
唐朝滅亡后,天下動蕩、割據(jù),進入“五代十國”的大分裂時期。
當(dāng)時擔(dān)任唐朝鎮(zhèn)海軍節(jié)度使的錢镠,管轄杭州一帶。后來被唐昭宗先后封為越王、吳王。
907年,朱溫篡唐建立梁國(史稱后梁),封錢镠為吳越王,國都杭州。
由此,錢镠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錢氏王國的開國者。
此后,中原王朝政權(quán)更迭頻繁,錢镠則占據(jù)江浙一帶,始終奉中原王朝政權(quán)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為正朔,并且先后接受其冊封。
因而,錢镠及其吳越國得以偏安江浙一帶,成為五代十國時期的十國之一,并且在亂世中奇跡般地長期存續(xù),得以保國安民。
吳越國最強盛時,地盤擁有兩浙十三州。相當(dāng)于現(xiàn)今浙江省全境、江蘇省東南部(蘇州市)、上海市和福建省東北部(福州市)一帶。
960年,趙匡胤通過“陳橋兵變”篡后周建立宋朝,“五代”割據(jù)局面結(jié)束。
在趙匡胤統(tǒng)一天下的攻勢之下,當(dāng)時的吳越國王、錢镠之孫錢俶納土歸宋,正式歸附宋朝。由此,立國七十二年、歷三代五王的吳越國退出了歷史舞臺。
編撰《百家姓》的書生是錢塘(今杭州)人,這里曾經(jīng)長期屬于吳越國國土。但當(dāng)時處于宋朝統(tǒng)治之下,因而就將國姓“趙”尊為第一、“錢”姓屈居第二。
根據(jù)2013年時的統(tǒng)計,全國錢姓人口約有249萬,排在全國第93位。
但是,“錢”姓一直是江南的大姓、名門望族,除了很多名人。例如錢三強、錢學(xué)森……
再說回“趙錢孫李”中的“孫”姓。這是吳越國王錢俶的夫人即“國母”的姓氏。
她本名叫孫太真,自幼聰慧,知書達禮。她才貌俱佳,被選入?yún)窃酵鯇m中,后來得寵被冊立為妃。
孫妃具有仁德,生活簡樸,除了宮中盛典、會客之外,從不粉飾盛裝。
當(dāng)錢俶率兵出征時,孫妃則安排宮廷內(nèi)侍,及時撫慰出征將領(lǐng)的家屬。
于是,錢俶對她贊不絕口,封為“賢德夫人”。
因而,孫妃在朝野的聲譽很高,備受尊崇。于是“孫”姓就被列入《百家姓》的第三位。
再說“趙錢孫李”中的“李”姓。這是五代十國時期的十國之一南唐的“國姓”。
《百家姓》里為什么要把南唐的“國姓”排這么高的地位?
吳越國正式立國比南唐早三十年,但是南唐后來居上,是十國中疆域版圖最大的政權(quán),最盛時疆域包括三十五個州,覆蓋今江西、安徽、江蘇、福建、湖北、湖南省的一部分。
而且,吳越與南唐同處江南,南唐的疆域?qū)τ趨窃絿嗜鼑母窬帧?/p>
但是南唐一直未進攻、吞并吳越國,和睦相處,而且在吳越國與中原王朝政權(quán)之間起到了緩沖的作用,使得吳越國免受了戰(zhàn)爭兵禍。
然而后來,在趙匡胤進攻江南時,吳越國王錢俶出兵策應(yīng),最終迫使南唐后主李煜舉國投降宋朝。從而,吳越國唇亡齒寒,不久也亡國。
因而,吳越國百姓對于南唐難免心存感念。于是南唐的國姓“李”在《百家姓》中高居第四位。
以上就是《百家姓》開頭便是“趙錢孫李”的原因。可見其姓氏次序,并不是按姓氏人口實際數(shù)量排列。
我國的姓氏源遠流長,在周朝時就已基本成型。
在《百家姓》之前,我國也有不少關(guān)于姓氏的文字記載。
例如戰(zhàn)國時期,有史官編著《世本》,記載黃帝至春秋時期諸侯大夫的姓氏、世系、居邑等??上У奖彼螘r已流散。
《百家姓》雖稱為”百家姓“,但并僅有一百個姓,收集姓氏411個,后來增補到504個。其中單姓444個,復(fù)姓60個。
到了明代,《千家姓》收錄了2398個姓氏。
從某種意義上講,五千年的華夏文明,就是不同血緣姓氏的宗族繁衍生息、播遷交融的歷史。以血緣姓氏為脈絡(luò)的姓氏譜系,是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重要文獻。
人們常說的“百家姓”,實際上是中華姓氏的泛指和總稱。
據(jù)后來的專業(yè)統(tǒng)計,中國人見于文獻的姓氏有5662個,其中單姓3484個、復(fù)姓2032個、三字姓146個。
這還不包括元代、清代移居中原的蒙古族、滿族人譯改的漢字姓,以及邊疆少數(shù)民族譯成漢字的姓。
《百家姓》將常見的姓氏編成四字一句的韻文,很像四言詩,朗朗上口,易學(xué)好記,以至于家喻戶曉,婦孺皆知。
它與《三字經(jīng)》、《千字文》并稱“三百千”,是中國古代幼兒的啟蒙讀物,對于普及中國傳統(tǒng)文化起到了很大作用,流傳千年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