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都離不開茶這種飲料,關于喝茶有些人還是懂得比較多的,但是關于制茶這一方面,了解的人確實很少。在我國,茶葉的制法經(jīng)歷了咀嚼鮮葉、生煮羹飲、曬干收藏、蒸青作餅、炒青散茶等制造的發(fā)展過程,這是一個隨著社會發(fā)展和對茶葉認識的加深而慢慢發(fā)展的一個過程。
茶最早開始利用可以從傳說的神農(nóng)嘗百草算起,那個時候主要是生嚼鮮葉(因為當時是沒有用火來煮東西的習慣的),之后就是生煮羹飲,在《晏子春秋》中記載晏子的“食茗茶”就是這種利用方法。后來人們發(fā)現(xiàn)可以將茶葉曬干收藏,這樣保存的時間可以很長,還可以隨取隨用。接下來就是采葉作餅了,三國時,在張揖《廣雅》中記述:“荊巴間采葉作餅,葉老者,餅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飲,先炙令赤色,搗末置瓷器中,以湯澆覆之,用蔥、姜、橘子芼之。其飲醒酒,令人不眠?!鄙厦媸窃缙诘牟栾灱帮嬘梅椒?/p>
中唐以后,采葉做茶餅的制茶工藝逐步完善。唐代的茶葉制造會以蒸青團餅茶為主,其制作步驟是將新采回來的茶葉蒸軟,之后搗碎放進特制的規(guī)承中壓扁制成團餅,然后將這個做好的茶餅烘干即可。
宋代的制茶技術在唐代的基礎上做了改進,一是蒸后要榨去部分茶汁,而是壓模紋飾精細,因為有了貢茶制度的產(chǎn)生,還會將飾面花紋還會出現(xiàn)龍鳳之類。此外,還有散葉茶的生產(chǎn),散茶是蒸青之后直接烘干呈松散狀的。
宋代之后,散茶得到進一步發(fā)展,到了元代時期就主要是散茶、末茶了,但是團餅茶依然占有相當比重,直到明代以后,朱元璋于洪武初年昭罷了貢茶,此后,除了茶馬交易還保留部分的團餅茶之外,其余的都是蒸或炒制的散茶,這種形式一直發(fā)展到如今。
Co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