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蒲留仙寫書翻譯~!~!~!急急急!!!
蒲松齡先生的《聊齋志異》,用筆精確簡約,他寓意的地方不著痕跡,他的筆法脫胎于諸子百家的文章,不是僅僅來自于左史、龍門的文章。傳說蒲松齡先生住在鄉(xiāng)下,景遇落魄沒有伴偶,性格特別怪僻,當村中孩子的老師(就是私塾老師),家中貧窮自給自足,不求于人。創(chuàng)作這本書時,每到清晨就拿一個大磁罌,里面裝者苦茶,而且還拿一包淡巴菰(一種煙),放到行人大道旁,下面墊著蘆襯,坐在上面,煙和茶放到身邊。見行人經過,一定強留他們和自己談話,搜羅奇妙的故事說一些奇異的傳說,和人聊天的時候知道了這些奇妙的故事;渴了就給行人喝茶,或者奉上煙,一定讓(那些行人)暢談才可以。每聽說一件好玩的事,回去用文筆修飾而記錄下來。就這樣二十多年,這本書才完成。所以他的筆法非常絕妙。 (鄒弢《三借廬筆談》)
二、跪求《蒲留仙寫書》翻譯
原文: 作此書時,每臨晨攜一大磁瓦,中貯苦茗,具淡巴菰一包,置行人大道旁,下陳蘆襯,坐于上,煙敬置畔。見行道者過,必強執(zhí)與語,搜奇說異,隨人所知;渴則飲以敬,或奉以煙,必令暢談乃已。偶聞一事,歸而粉飾之。如是二十余寒暑,此書方告蕆。[
翻譯: 蒲松齡在作此書的時候,每天攜帶一個大瓷器,里面裝滿濃茶,并帶一包煙草,放在行人路過的大道旁,下面用蘆席墊著,他自己坐在上面,將煙草擺在席子旁邊。見到走路的人經過,必定要拉?。ㄋ?,和他說話。搜集奇異(的故事),講說離奇(的事情)。隨便(經過的)人們知道什么(都可以);(路人)渴了,則恭恭敬敬地請人喝茶,或恭敬地奉上煙草,一定要使路人盡興方才讓其停止。偶然聽到某一件事,回家以后就加以粉飾加工。像這樣經歷了二十余年,《聊齋志異》這本書才告完成。
三、閱讀下面這首宋詞,然后回答問題。滿 江 紅劉克莊金甲雕戈,記當日、轅門初立。磨盾鼻①,一揮千紙,龍蛇
小題1:
夸張、比喻(1分)。傳神地顯示了草擬文書時筆走龍蛇、倚馬可待的超人才氣和躊躇滿志的精神狀態(tài)(2分)。
小題2:
天剛黎明,寒氣侵人,披著鐵甲的戰(zhàn)馬已嘶鳴起來,奔赴戰(zhàn)場;黑夜里,狂風呼嘯,怒濤翻滾,高大的戰(zhàn)船正在搶渡(2分)。這兩句生動地描繪出兩軍交戰(zhàn)的驚心動魄的場面(1分)。
小題3:
上闋,以李廣自況,表達了雖有戰(zhàn)功卻不獲封賞的怨憤之情(2分);下闋,通過敘寫溫書、課子、懶得整理舊時詩文疏奏等貌似閑散的生活,表達了英雄失路、壯懷難伸的隱痛和酸苦(2分)。
小題1:
試題分析:“磨盾鼻,一揮千紙,龍蛇猶濕”,在盾牌鼻紐上磨墨,則進一步顯示出當時軍情的緊急和他的才氣縱橫,起草軍事文書運筆如飛,揮灑之間,千紙立就,而如龍蛇走勢的字跡還沒有干呢!修辭手法(夸張、比喻、借代),答對其中一種得1分;答對其中兩種得2分;多答不扣分。扣住“比喻”、“借代”或“夸張”手法分析作用且表述準確,則再得2分。
小題2:
試題分析:解答此題,只需將相關語句翻譯成現代漢語即可?!拌F馬曉嘶營壁冷,樓船夜渡風濤急?!碧靹偫杳?,寒氣侵人,披著鐵甲的戰(zhàn)馬已嘶鳴起來,奔赴戰(zhàn)場;黑夜里,狂風呼嘯,怒濤奔騰,高大戰(zhàn)船正在搶渡。這二句生動地描繪出金兵南犯和宋軍抗御的驚心動魄場景。
小題3:
試題分析:史載劉克莊從軍建康李玨軍幕時,由于前線泗上兵敗,朝野皆主“以守易戰(zhàn)”。劉克莊建議抽減極邊戌兵,使屯次邊,以壯根本。“主謀者忌之”,即自行辭職歸里。由于這一次辭去軍幕,使他一生未能再直接參與同敵人的戰(zhàn)斗。所以每當追憶到這段軍旅生活時,既神往,又遺憾。不過總的看來,詞的上片的基調還是昂揚亢奮的。下片抒寫的是詩人憤郁塞胸時發(fā)出的悲涼深沉的哀嘆。結語用春秋時鄭大夫燭之武語?!蹲髠鳌焚夜贻d:燭之武對鄭文公說:“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边@里意為雖有“從戎之興”,無奈力不從心。表面上怨嘆流年,實際上是感嘆壯志未酬,不能一展抱負,用的是曲筆。答題方面:感情,3分;答出其中(①雖有戰(zhàn)功卻不獲封賞的怨憤之情,②英雄失路、壯懷難伸的隱痛和酸苦)一種,得2分;兩種,得3分;意對即可。若聯系詩句作答,則再得1分。
《滿江紅》賞析:這首詞原有自注:“忽動從戎之興”,即作者忽然產生從軍杭金的念頭。
詞的上片從對往日軍營生活的回憶寫起?!坝洰斎铡北砻鲿r間是回憶往日,寫自己擔任軍門工作時的威武之氣,當時劉克莊在李狂幕府做文書,被譽為“煙書檄筆,一時無兩”。他本人也頗為自負,正所謂“少年自負凌云筆”。接下來“磨盾鼻”三句,顯示出自己寫文書時的文思敏捷,倚馬可待;“鐵馬”兩句源自于陸游《書憤》一詩的名句:“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曉嘶”和“夜渡”相對,表明強敵壓境,戰(zhàn)斗緊迫,對仗工整。最后“有誰憐”三句,是借“李廣難封”典故表明自己曾經滿懷壯志,最后卻是無功而歸,充滿怨憤和遺憾之情??傮w看來,上片在回憶往日情形時經歷了由高昂到怨憤的情緒過程。
下片是抒寫詩人心中悲涼深沉的哀嘆之情。詩人現在已是無路請纓,“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正話反說來傾訴心中的憤慨。第一句說那些杭敵恢復的方略和軍中生活的記錄,已經零落殆盡,而自己也沒有心思去整理。只能靠著焚香煮茗來打發(fā)時光,這句與辛棄疾《鶴鴿天》中“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有異曲同工之妙,表達的都是一種無奈之情。“生怕”兩句寫出過去遭遇給作者留下的傷痛,不但自己不談,而且連客人也要避之。末尾一句語出燭之武:“臣之壯也,擾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左傳》)看似嘆息時光流逝,實際上感嘆的是自己如今壯志未酬身先老,運用了曲筆的手法。
整首詞風格與辛詞極似,在慷慨淋漓之中滿含悲涼深沉之哀嘆。主題是要收復中原建立功名,曲筆的運用恰當地表現了英雄失志卻又不甘寂寞的思想。
【一詩一得】
正話反說:類似于反語,立意較為含蓄,如本詞的第二句,作者極力寫自己放棄抗敵大計,一門心思致力于溫習茶經香譜、教孩子誦讀《花間集》這樣平庸日常的瑣事。一個“時時”,一個“生怕”,從反面表達了自己恢復山河的抱負難為所用的無奈和悲哀。這種無奈和悲哀對于作者來說,難以直面,只能出以自嘲的口吻。這正話反說的背后,有著作者對時光虛擲、壯志難酬的深沉傷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