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人對茶的理解
歷史上“茶”字的字形、字音、字義變化多端,有很多異名、別稱、雅號,如荼、槚、荈、茗、“不夜侯”、“清友”、“滌煩子”、“余甘氏”、“消毒臣”、“清風使”、“酪奴”、“森伯”、 "苦口師" 等。例如:
1、 “荼”(tu),是古代用得最多的表示茶的字,古時“荼”字是多音多義字,不專門表示茶?!拜薄弊?,最早見于《詩經(jīng)》?!对娊?jīng)·鄴風·谷風》中有“誰謂荼苦,其甘如薺”之句,“荼”是否指“茶”,后人推考說法不一。
2. 古人把茶稱為什么
茶的別稱、流變 陸羽《茶經(jīng)》提到的茶,還有稱槚、茗、南方嘉木?! ×硗猓瑩?jù)其他古籍中的記載,還有皋蘆、瓜蘆、水厄、過羅、物羅、選、姹、 葭荼、苦荼、酷奴等稱呼?! 〔璧难盘枺骸 ∷?蘇易簡《文房四譜》擬人化的最仔細:“葉嘉,字清友,號玉川先生。清友為茶也”?! ∵@里是葉嘉(樓上誤)、清友、玉川先生。 李郛《緯文瑣語》說“世稱橄欖為余甘子,亦稱茶為余甘子,因易一字,改稱茶為余甘氏”?! ∵@里是 “余甘氏” 還有“森伯”、“滌煩子”。 “茶”字出現(xiàn)較晚,在唐中期(約公元8世紀)以前,“茶”寫作“荼”(tú),《辭原》作如下解釋:①苦菜。《詩·邶風·谷風》:“誰謂荼苦,其甘如薺”。②菅茅的花,白色?!对姟む嶏L·出其東門》:“出其闉阇,有女如荼”。③即“茶”古字。《爾雅·釋木》:“槚(jiǎ),苦荼”。東晉郭璞在《爾雅注》中認為此指普通茶樹,“樹小如梔子,冬生葉,可煮作羹飲。今呼早采者為茶,晚取者為茗”。漢代《漢印分韻合編》中有“茶”字七紐,字形如下: 其中六七紐已與“茶”字形相近。此后,三國時張揖撰的《廣雅》,西晉陳壽撰的《三國志·韋曜傳》,晉代張華撰的《博物志》,都曾出現(xiàn)過“茶”的字形。湖南“茶陵”,西漢時稱“茶陵城”?!稘h書·地理志》中的“茶”字顏師古注為“音戈奢反,又音丈加反”,與今之“茶”、“荼”二字通用。直到唐玄宗(712~755)編《開元文字音義》時才明確“茶”字的音、形、義。陸羽第一次在《茶經(jīng)》中使用統(tǒng)一的“茶”字,這不能不說是陸羽的一個重要貢獻。 這個“茶”字也隨茶的傳播通行全國并走向世界,讀音及譯音在流傳中難免走樣,福建念tá,廣州念chá,廣東的潮汕念tē,長江流域及華北各地念chái、zhóu或chà,傣家念lá,苗家念chútā。外國人的發(fā)音更是五花八門,由海路傳布的發(fā)音近似福建等沿海地區(qū)的te和ti,如英國的tea、法國的the、荷蘭的thee、意大利的te、德國的tee、南印度的tey、斯里蘭卡的they等;由陸路傳布的發(fā)音近似華北的cha,如前蘇聯(lián)的yaǔ、土耳其的chay、蒙古的chai、伊朗的chay、波蘭的chai、阿爾巴尼亞的chay等。僅考查一下“茶”的語音,也足以說明茶的故鄉(xiāng)在中國?! 〔璧膭e稱很多,除前面提及的“荼”、“槚”外,還稱蔎(shè)、茗、荈(chuǎn)、詫、皋蘆、瓜蘆、水厄、
3. 古人對茶的理解和看法
陸羽根據(jù)《神農(nóng)食經(jīng)》“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悅志”的記載,認為飲茶始于神農(nóng)時代,“茶之為飲,發(fā)乎神農(nóng)氏”。(《茶經(jīng)·六之飲》)神農(nóng)即炎帝,與黃帝同為中國上古都部落首領(lǐng)。然而《神農(nóng)食經(jīng)》據(jù)今人考證成書在漢代以后飲用始于上古原始社會只是傳說,不是信史。
清人顧炎武認為,“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飲之事。”(《日知錄·茶》)顧炎武認為飲茶始于戰(zhàn)國時代,這也只是推測,并無直接的證據(jù)。先秦飲茶,不是源于傳說,就是間接推測,并無可靠材料來證明。
4. 古人將茶比喻成什么
一片片茶葉,在水中翩躚起舞,如同一個個舞者在水中游走。欣賞著茶的舞姿,傾聽著懷舊的音樂,過去的時光仿佛又回到了眼前。
5. 古人對茶的描述
1. 云華
茶生于山顛云霧處為佳,故稱。唐皮日休《寒日書齋即事》:“深夜數(shù)甌唯柏葉,清晨一器是云華。”
2. 云腴
因茶生于山間云霧處,故稱。宋黃庭堅《雙井茶送子瞻》:“我家江南摘云腴,落硙霏霏云不知.”
3. 不夜侯
古人對茶的擬人戲稱。因茶可提神,飲后夜不能睡。胡嶠《飲茶》:“沾牙舊姓余甘氏,破睡當封不夜侯?!?/p>
4. 余甘氏
古人對茶的擬人戲稱。喝茶甘甜,余味無窮,故稱。
5. 水豹囊
本為一種豹皮制成的鼓風之具,此喻飲茶如其所吹之風,故稱。
6. 仙芽
對茶的美稱。清胡懷琛《春日寄家兄閩中》:“海扇占春信,仙芽問五夷?!?/p>
7. 玉爪
對茶的美稱。因茶泡開如鳥爪,故稱。宋楊萬里《澹庵坐上觀顯上人分茶》:“蒸水老禪弄泉手,隆興元春新玉爪。”
8. 玉芽
上等的芽茶美稱為“玉芽”。
9. 甘草
對茶的喻稱。茶喝之甘甜飴美,故稱。
10. 鳥嘴
對茶的喻稱。因茶葉狀似鳥嘴,故稱。唐鄭谷《峽中嘗茶》:“吳僧漫說鴉山好,蜀叟休夸鳥嘴香?!?/p>
11. 先春
茶的別稱。早春時茶已吐出嫩芽,故稱。唐盧仝《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仁風暗結(jié)珠琲瓃,先春抽出黃金芽。”
12. 陽芽
對茶的喻稱。宋周必大《茶》:“還向溪邊尋活水,閑于竹里試陽芽?!?/p>
13. 冷面草
對茶的喻稱。
14. 雞蘇佛
對茶的喻稱。雞蘇原為一種植物,其葉淡香,以此喻茶為“雞蘇佛”。
15. 金葉
對茶的美稱。
16. 苦口師
對茶的擬人戲稱。濃茶味苦,故稱“苦口師”。
17. 乳茗
剛冒出幼芽的茶。清姚鼐《同秦澹初等游洪恩寺》:“明朝相憶皆千里,那易僧窗啜乳茗。”
18. 茶槍
對茶的喻稱。茶未展開時似槍,故稱。
19. 茶旗
對茶的喻稱。茶葉泡開后如一面面小旗,故稱。
20. 茗飲
對茶的雅稱。唐杜甫《進艇》:“茗飲蔗漿攜所有,瓷甕無謝玉為缸。”
21. 甌蟻
本指茶甌上浮的茶沫,后以喻茶。
22. 香茗
對茶的美稱。茶為茗,喝之清香解渴,故稱。唐白居易《晚起》:“融雪煎香茗,調(diào)酥煮乳糜?!?/p>
23 . 蔎
茶的古稱。陸羽《茶經(jīng)》:“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
24. 荼
苦茶。
25. 荈
本指茶的老葉,即粗茶,后泛指茶。
26. 滌煩子
茶的擬人戲稱。唐施肩吾:“茶為滌煩子,酒為忘憂君?!?/p>
27. 森伯
對茶的擬人稱謂。
28. 雀舌
對茶的喻稱。茶芽似鳥雀的舌頭,故稱。
29. 晚甘侯
茶的擬人戲稱。
30. 瑞草魁
古人對茶的美稱。瑞草為香草,茶為瑞草之首,極言茶之佳美。唐杜牧《題茶山》:“山實東吳秀,茶稱瑞草魁?!?/p>
31. 酪奴
茶的擬人戲稱。
32. 橄欖仙
對茶的擬稱。喝茶后似食橄欖那樣回味久長,故稱。
33. 槚
即楸樹,本為一種喬木,后代指茶。
34. 碧霞
對茶的美喻。元耶律楚材《西域從王君玉乞茶因其韻七首》:“紅爐石鼎烹團月,一碗和香吸碧霞。”
6. 古人對茶的理解和感悟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fā)現(xiàn)、利用和栽培中國茶樹的國家,中國也是世界茶道的宗主國,這一點是不容置疑的。茶被人類發(fā)現(xiàn)和利用,至今已有四五千年的歷史,而最早利用茶的,便是中華民族的始祖。
傳說中神農(nóng)氏為了給百姓治病,不惜以身犯險,親身驗證各種草木的藥性,“神農(nóng)嘗百草,日遇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保ā渡褶r(nóng)本草經(jīng)》)上古傳說的真實性有待商榷,但是透過這些傳說和記載我們可以看出,在上古時期,人們就已經(jīng)開始重視茶的藥理作用。
當然,這時候的茶更多的是用于藥用價值,還不是一種日常飲用的飲料。日常生活中時常飲茶的習慣,應(yīng)該來源于巴蜀人。在古代,巴蜀地區(qū)多“煙瘴”,容易讓人郁積瘴氣,患上熱毒。巴蜀人后來發(fā)現(xiàn),茶有清熱解毒、除瘴氣的功效,所以他們常常喝茶,久服成習,以至于將茶當做一種日常飲料。《竺國游記》當中就曾記載:“番民以茶為生,缺之必病?!?/p>
秦人入蜀以后,茶逐漸被帶向全國,人們對于茶越來越重視,“茶”(cha)音正式誕生。郭璞注《爾雅·釋木》“槚”云:“樹小如梔子,冬生葉,可煮作羹飲。今呼早采者為茶,晚取者為茗,一名荈,蜀人名之苦荼。”
飲茶是茶文化誕生的基礎(chǔ),沒有日常飲茶的實踐活動,茶文化也不可能誕生。不過,關(guān)于中國從何時開始飲茶,一直沒有定論,各種說法莫衷一是。古籍記載,中國人在很早的時候就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了茶,西漢已有飲茶之事的記載,東漢華佗《食經(jīng)》就說:“苦茶久食,益意思”記
可以看出,連名醫(yī)華佗也已經(jīng)注意到茶的“意思”,人們不再拘泥于茶的藥理作用,有一部分人平時也喜歡飲茶。這正是中國茶文化的萌芽。
7. 古人對于茶的喜愛
第一,飲酒后人就容易激發(fā)真情實感,也就更加灑脫率性,尤其是文人墨客這樣靈感就來了,寫出千古名篇。像酒仙李白,歐陽修醉翁亭記等赫赫有名。
第二,古代消遣方式比較少,在室內(nèi)除了琴棋書畫,看歌舞升平,戲曲,就是飲酒作樂,酒精麻痹神經(jīng)系統(tǒng),喝醉后就暫時忘了生活憂愁,仕途不順,愛怨離分,理想遙遠,抱負難施…消解了心情不好,高興喝酒更加盡興,添加了歡樂。
第三,客棧,酒肆遍布,男女老少都喜飲酒。酒能活血通絡(luò),舒筋松骨,藥酒可以治病,早晚少飲藥酒,通體舒暢,延年益壽。跌打損傷藥酒涂抹按壓,恢復的快。尤其冬天,酒能御寒,喝酒后身體發(fā)熱,就不感覺寒冷。寒冷地帶人酷愛喝酒。像韃靼,匈奴,羅剎(俄羅斯人)愛喝烈酒抵御寒冷。
第四,酒是一種社交媒介。古代富豪,貴族官員常有酒席宴會,邀請高官商賈,名流才子,推杯換盞,觥籌交錯間賓客盡歡,然后就進行結(jié)交,相識,成為朋友,以后有用到之地,就方便的多。多認識結(jié)交能有益自己前途。
第五,花街柳巷煙花之地,酒是少不了飲品。士農(nóng)工商男人都愛去,邊喝酒邊觀看美人們唱歌,跳舞,彈琴吹簫等。尤其是騷人墨客,才子文豪,都喜歡去青樓。他們流連忘返。就連會朋友也喜歡去青樓花巷,古時女子除了女紅針織,還注重培養(yǎng)琴棋書畫,何況是煙花中女子,除了容貌身段,更是重視培養(yǎng)姑娘們的才藝。有好多有名詩詞歌賦,都是由她們譜曲后傳唱在大街小巷,然后天下眾曉。像留連青樓的柳詠,他的詞就很受名妓歡迎,傳唱度高的像雨霖鈴,更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第六,酒能解乏,助興,不管是勞動后,還是累了一天回家。吃點菜,喝點酒,就很舒服通暢。俗話說無酒不成席。紅白喜事,壽誕生辰。親朋好友聚在一起。吃佳肴喝酒,高高興興,熱熱鬧鬧很活躍氣氛,賓客皆大歡喜,共賀喜事。
第七,酒能壯膽,很多事情都是酒后完成,像武俠神話小說里,英雄俠客都很愛喝酒。像水滸傳里醉拳,武松景陽岡打虎,都是喝了十八碗酒才去打死老虎。魯智深更是嗜酒如命,酒后倒拔垂楊柳。孫悟空,蟠桃宴后喝酒大鬧天宮。隋唐英雄傳里,那些好漢英雄都是歃血為盟,酒后掀桿起義。所以說酒得用途廣泛。,莫說古人愛喝酒,從古至今世界各國,很多人愛喝酒,酒發(fā)展到現(xiàn)在得品牌種類很多,白酒,啤酒,葡萄酒,米酒,果子酒等。
不管怎么說喝酒適量,喝好就行,不要喝醉,酒喝太多,除了傷肝傷胃,有害身體健康。還容易誤事闖禍,損人不利己,所以喝酒把握好量,酒雖好,請不要貪杯哦。
8. 古代文人對茶的理解
茶文化特性1.歷史性茶文化的形成和發(fā)展歷史非常悠久。武王伐紂之時,茶葉已作為貢品。原始公社后期,茶葉成為貨物交換的物品。戰(zhàn)國時期,茶葉已有一定的規(guī)模。先秦《詩經(jīng)》總集有茶的記載。漢朝,
茶文化特性
1.歷史性
茶文化的形成和發(fā)展歷史非常悠久。武王伐紂之時,茶葉已作為貢品。原始公社后期,茶葉成為貨物交換的物品。戰(zhàn)國時期,茶葉已有一定的規(guī)模。先秦《詩經(jīng)》總集有茶的記載。漢朝,茶葉成為佛教“坐禪”的專用滋補品。魏晉南北朝,已有飲茶之風。隋朝,全民普遍飲茶。唐代,茶業(yè)昌盛,茶葉成為“人家不可一日無”,出現(xiàn)茶館、茶宴、茶會,提倡客來敬茶。宋朝,流行斗茶、貢茶和賜茶。清朝,曲藝進入茶館,茶葉對外貿(mào)易發(fā)展。茶文化是伴隨商品經(jīng)濟的出現(xiàn)和城市文化的形成而孕育誕生的。歷史上的茶文化注重文化意識形態(tài),以雅為主,著重于表現(xiàn)詩詞書畫、品茗歌舞。茶文化在形成和發(fā)展中,融合了儒家思想、道家和釋家的哲學色彩,并演變?yōu)楦髅褡宓亩Y俗,成為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組成部分和獨具特色的一種文化模式。
2.時代性
物質(zhì)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shè)的發(fā)展,給茶文化注入了新的內(nèi)涵和活力,在這一新時期,茶文化內(nèi)涵及表現(xiàn)形式正在不斷擴大、延伸、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新時期茶文化融進現(xiàn)代科學技術(shù)、現(xiàn)代新聞媒體和市場經(jīng)濟精髓,使茶文化價值功能更加顯著,對現(xiàn)代化社會的作用進一步增強。茶的價值使茶文化核心的意識進一步確立,國際交往日益頻繁。新時期茶文化傳播方式的形式呈大型化、現(xiàn)代化、社會化和國際化等趨勢,其內(nèi)涵迅速膨脹,影響之大,為世人矚目。
3.民族性
各民族酷愛飲茶,茶與民族文化生活相結(jié)合,形成各自民族特色的茶禮、茶藝、飲茶習俗及喜慶婚禮,以民族茶飲方式為基礎(chǔ),經(jīng)藝術(shù)加工和錘煉而形成的各民族茶藝,更富有生活性和文化性,表現(xiàn)出飲茶的多樣性和豐富多彩的生活情趣。藏族、土家族、佤族、拉祜族、納西族、哈薩克族、錫伯族、保安族、阿昌族、布朗族、德昂族、基諾族、撒拉族、白族、肯米族和裕固族等茶習俗與喜慶婚禮,也充分展示著茶文化的民族性。
4.地區(qū)性
名茶、名山、名水、名人、名勝,孕育出各具特色的地區(qū)茶文化。我國地區(qū)廣闊,茶類花色繁多,飲茶習俗各異,加之各地歷史、文化、生活及經(jīng)濟差異,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茶文化。在經(jīng)濟、文化中心的大城市,以其獨特的自身優(yōu)勢和豐富的內(nèi)涵,也形成獨具特色的都市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