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泡茶下投法
泡茶到底需要多少水,首先要看泡的是什么茶。
紅茶、綠茶、花茶,每克茶大約需要50ml的水,首先,用一個200ml的玻璃杯,那么通常注水量只到150ml左右,七分滿即可。因為太滿了,一方面不符合茶藝的禮儀中的‘酒滿敬人茶滿欺人’,另一方面太滿了也不好拿。其次,按照上面所講的每克茶50ml水,那么可以知道,這么一個200ml的玻璃杯,需要水量150ml,投茶量3克。
烏龍茶、普洱茶,每克茶大約需要20-25ml的水,也就是說,用同樣的茶杯或者茶壺去沖泡烏龍茶或者普洱茶時,同樣的水量,卻需要兩倍的投茶量,每150ml水,需要6-8克茶葉。
黑茶,尤其是其中的磚茶,如果用于制成酥油茶,那么每克茶大約需要30ml的水。
以上所有的比例,都僅作參考,因為人有不同,到了最后,還是要根據(jù)自己的習(xí)慣來調(diào)節(jié)茶水的濃淡。
2. 泡茶中投法
有了好茶、好水、好茶具,還要采用合適的沖沏方法,才能泡出好茶。沖茶要做好如下的準(zhǔn)備工作:
1、滌器。茶具必須潔凈干燥,要用開水燙洗,用干凈的毛巾擦干,然后放在干燥處的竹架上。
沖茶的正確步驟
2、煮水。煮水的燃料要講究,宜用木炭或電,忌用煤油、柴油等有煙氣及異味的燃料。水煮沸的程度,要因茶而異。如:沏高檔綠茶,需將煮沸的擱置幾分鐘,水溫降到85℃左右再沖沏,且不要加蓋,以免葉片被燜黃。而沏紅茶、烏龍茶,尤其是緊壓茶,則需用滾燙的水沖沏。中、低檔茶可用93℃~100℃的水沖泡。
1、燙杯。先將茶杯燙熱,否則,冷杯會影響茶葉中可溶物的浸出,同時,壺嘴處水溫太低,不宜泡茶。
2、取茶及投放。正確的取茶方法是用拇指、食指和中指呈三角形輕撮取。至于投放順序,張源《茶經(jīng)》說:“投茶有序,無失其宜。先茶后湯曰下投;湯半下茶,復(fù)以湯滿曰中投;先湯后茶約上投。夏宜上投,冬宜下投,春秋宜中投。”現(xiàn)在,人們習(xí)慣先放茶后沖水。
3、沖沏。沖沏時有“高沖低行”的說法,古人稱之為“鯨波乍起”。手法是:水壺對準(zhǔn)茶壺低泡,隨即抬高,從高處沖下,使茶葉受水的沖力在杯中旋轉(zhuǎn)、上下浮動,使茶葉內(nèi)的有效成分能均勻地溶出。待水量達7~8分滿時,迅速放低壺位,減慢沖泡速度,既可避免聲響,也可避免茶湯起泡末。
4、沖泡時間的長短,因水溫和茶葉的品種、老嫩不同而有所區(qū)別。85℃水溫以四分鐘為佳,沸水沖泡只需兩分鐘。條索狀茶類要較高的水溫和較長的時間,以使條索充分展開,而片狀茶所需水溫則應(yīng)低于條索狀茶葉的水溫,時間也相對短一些。
5、茶葉沖沏的次數(shù)也因茶類的不同而異,一般茶葉通常沖泡2~3次,而武夷巖茶,七泡后仍會有余香。
3. 泡茶下投法不同有區(qū)別嗎?
綠茶泡開后沉下去好。
不同的茶葉,性質(zhì)不同比如龍井茶,因為是扁的,所以容易漂在水面上。所以一般采用下投法沖泡(先放茶葉后放水),這樣就不易漂在上面了。
碧螺春做的比較細緊,采用上投式?jīng)_泡(先加水,最后放茶葉)茶葉一下子就沉下去了。要比較好壞,只有在同種茶葉,同樣的方式去對比才可以。一般來講,茶葉輕的為次、重的為佳,我們叫身骨重,結(jié)實,內(nèi)含物質(zhì)豐富。
以龍井為例,都采用上投法來比,先沉的相對要好,久久不沉的要次一點。另外,我們以輕重來判斷好壞時還有種方式。就是看容積比。同等重量,比體積;體積越小越好。同等體積,比重量;重量越重越好。
審評茶葉的優(yōu)劣,目前仍然以感觀為主,理化檢驗為輔.感觀審評鑒定法,是以人的視,嗅,觸覺等感官,視其外形,葉底和茶湯的色澤,嘗其滋味,嗅其香氣,綜合提出審評意見.理發(fā)審評鑒定法,是以各種儀器測定茶葉內(nèi)含的水分,灰分,茶末比例和緊壓茶的含梗量.在審評中起到一定的輔助作用.
4. 泡茶上投法和下投法是什么意思
在一般茶藝中,投茶共有三種方法,分別是上_法、中投法和下投法。日常生活中,我們一般都 是先放茶葉再注水,此方法即為下投法,下投法較為常用。上投法:先在杯中注入約七分滿的水,再投茶。中投法:在杯中注入約1/2的沸水,再投茶,稱中投法。下投法:先將茶葉投入杯中,再注水,稱為下投法。洞庭碧螺春、都勻毛尖等干茶身骨重實, 條索較為緊結(jié),且芽葉細嫩,適合用上投法。黃山毛峰、太平猴魁、六安瓜片等干茶條 形松展,不宜沉入底,可用中投或下投法。青茶、黑茶、紅茶等干茶重實,條索緊結(jié), 且遇水不易泡開則適合用下投法。
5. 茶葉下投法
1、上投法是泡茶時先注滿水后再放入茶葉。 2、中投法是泡茶時水注入三分之一后再放茶葉放,泡一段時間后再注滿水; 3、出自明代張源所著《茶錄》一書在談到投茶時是這樣說的:“投茶有序,毋失其宜。先茶后湯曰下投。湯半下茶,復(fù)以湯滿,曰中投。先湯后茶曰上投。春秋中投。夏上投。冬下投?!币馑际窃跊_泡綠茶的時候,投茶是有順序的,即所謂的下投、中投、上投。
6. 投法沖泡的茶
綠茶是不發(fā)酵茶葉,保持了茶葉天然顏色。綠茶以湯色清澈,茶湯中綠葉飄逸沉浮的姿態(tài)聞名。沖泡綠茶時,宜使用透明度高的玻璃杯。這樣才可以欣賞到茶葉在水中舒展的狀態(tài)。除了玻璃杯,白瓷茶杯也是不錯的選擇,也能映襯出茶湯的青翠明亮。綠茶由于發(fā)酵度低,沖泡水溫不宜過高,適宜沖泡綠茶的水溫是85°C。綠茶的沖泡方法分為上投法,中投法和下投法。上投法:就是一次性向杯中倒入足夠量的熱水,待水溫度適宜時,再放入茶葉。中投法:先往茶杯里放入茶葉,再倒入熱水,稍加搖動,讓茶葉與熱水接觸,然后繼續(xù)倒入熱水。下投法:先向茶杯中放入茶葉,然后向杯中,一次性倒入足夠熱水。綠茶一般都是以下投法沖泡較為常見,綠茶以三次沖泡為佳。沖泡好的綠茶應(yīng)該盡快喝干,浸泡久了會影響口感的。
白茶屬于輕發(fā)酵茶葉,分為白芽茶和白葉茶。白茶沖泡較自由,可選茶具較多。如玻璃杯,蓋碗,茶壺等。白茶沖泡水溫在85°C-90°C之間,白茶沖泡方法有:杯泡法,蓋碗法,壺泡法,大壺法,煮飲法。煮飲法是利用鐵壺,放入適量清水,再投入白茶茶葉,小火煮幾分鐘,倒出茶湯后品飲。煮飲法適合有一定年份的白茶,這樣才會比較有味道。
黃茶也是輕度發(fā)酵茶葉,分為黃芽茶,黃大茶和黃小茶等。沖泡黃茶的茶具選用和其它茶種相似,可以選擇玻璃杯或者茶碗進行沖泡。選擇玻璃杯沖泡更適合欣賞茶葉在沖泡過程中的景觀。選擇茶碗對沖泡工藝更講究,更適用于品嘗茶湯的滋味。沖泡黃茶水溫控制在85°C-90°C之間,讓茶葉更好溶于水中。
烏龍茶又稱青茶,屬于半發(fā)酵茶葉。是介于綠茶和紅茶之間的一種茶葉。烏龍茶的沖泡較為講究,采用的茶具有別于其它茶種。泡烏龍茶的茶器具有:茶壺,茶杯,茶海,茶荷,茶匙,水盂等。烏龍茶對沖泡水溫要求很高。茶葉的水分為三沸,其中二沸的水,茶葉浸出率高,茶味濃,香氣高,適合烏龍茶,更能品飲出茶湯韻味。由于烏龍茶葉片比較粗大,如(永春佛手茶),所以投茶量應(yīng)該控制在7-8克,可以使用陶瓷蓋碗沖泡,水溫控制在90°C。烏龍茶沖泡方法分為沸水沖泡法和冷水沖泡法(即冷泡茶),不同沖泡方法,獲得的口感不一樣。
紅茶屬于全發(fā)酵茶葉,干茶色澤和沖泡的茶湯以紅色為主調(diào)。品飲紅茶適合用白色瓷杯或者瓷壺沖泡。紅茶需要用沸水沖泡的,紅茶沖泡水溫在95°C-100°C.水溫太高不利于及時散熱,容易將茶湯悶得發(fā)黃而苦澀。沖泡紅茶時,使用的茶具不同,可將紅茶分為杯飲法和壺飲法
黑茶屬于后發(fā)酵茶葉,也被稱為緊壓茶。黑茶一般選用陶瓷杯,紫砂壺進行沖泡,也可陶壺煮法。黑茶的茶葉較老,在水溫方面,要使用100°C的沸水進行沖泡,才能保證黑茶出湯后的茶湯品質(zhì)。沖泡方法有:煮飲法,杯泡法,蓋碗法。在沖泡過程中,可以比其它茶葉悶泡時間較長一點,每次大約2-3分鐘后品飲,才可真正體會黑茶口感。
不同茶類的茶葉,發(fā)酵工藝不同,茶葉的老嫩程度不一樣。茶葉沖泡所使用的器具也不一樣,沖泡的水溫也不盡相同。所以沖泡一款茶葉,除了選擇優(yōu)質(zhì)的水質(zhì),還有茶具的選擇,沖泡的水溫,以及浸泡時間都很關(guān)鍵。喜歡喝茶的朋友,可以試試,看看是不是使用不同手法沖泡出茶葉的口味不同。
7. 泡茶方法上投法
各有各的好分上、中、下三種投入法上:先放水再放茶 水溫要85度中:先放茶倒三分之一的水等待1分鐘之后用360度回旋把水到滿 水溫要90度下:先放茶在360度回旋直接把水到滿 水溫要95度綠茶:屬茶頭較細嫩的茶葉要用上投法,先注水,80度左右, 再放茶葉,這樣不會燙壞細嫩的茶芽.(如碧螺春) 其余的葉片較大些的可用中投法,燙過杯后,放入3克 左右茶葉,加入1/3的水輕搖,待茶葉略展時用水高沖 即可.水溫應(yīng)控制在85度左右.(如龍井,毛峰等都可) 烏龍茶(閩南觀音,閩北巖茶,臺灣凍頂,廣東單樅)都可用中 投法泡茶,但水溫都要為100度沸水.但這只是辦公室簡 易泡法,若想好喝還是要用專門的器皿來沖泡的..
8. 泡茶的下投法
日常沖泡茶葉時,茶湯變得渾濁是很正常的現(xiàn)象。但感到疑惑的是,為什么有的人沖泡出來的茶湯卻清澈明亮,而自己泡出來茶的卻是另一個樣子,很是不解!
引起茶湯渾濁的幾個原因
1. 品種因素
有些茶本身就茶毫豐富,比如黃山毛峰、白毫銀針、級別高的龍井等,多以較嫩茶葉為原料的綠茶、白茶為主。而這些毫毛是鑒別好茶的標(biāo)準(zhǔn)之一,沖泡時,毫毛多而茶湯變渾,這是很好的情況。
還有一種特殊情況,例如紅茶容易出現(xiàn)"冷后渾"現(xiàn)象,茶葉中含有茶黃素,茶紅素和咖啡堿,當(dāng)溫度低下時,三種物質(zhì)會締結(jié)在一起,隨著溫度的越來越低,締結(jié)物會越來越多,也會出現(xiàn)渾濁現(xiàn)象。但無法決定紅茶是否優(yōu)質(zhì),我們也不用在意這個現(xiàn)象。
2. 制作工藝有瑕疵
同個原料的茶,經(jīng)過不同水平的制茶師制作,出來的滋味是不同的。而茶葉的制作工藝也是會影響到茶湯的清澈度。
比如茶葉的殺青環(huán)節(jié),如果殺青功夫不到位,茶葉自然會含水量過高,導(dǎo)致茶湯渾濁。再比如,茶葉的揉捻手法不對,力度過大,或者時間過長,會導(dǎo)致茶葉過度破碎,所以會讓茶湯變得渾濁。
3. 衛(wèi)生問題
茶湯渾濁,原因也可能是衛(wèi)生問題。如果混進了泥土、灰塵等雜質(zhì),或者是包裝材料的污染,都會導(dǎo)致茶湯變得渾濁。衛(wèi)生問題導(dǎo)致的渾濁,概率很低,但也不能排除在外。
4. 沖泡手法不當(dāng)
估計有人會這么認為,泡茶,不就是投茶,注水就行了嗎?事實上,沖泡茶葉的手法如果不對,也會導(dǎo)致茶湯渾濁的。
泡茶時,注水比較急比較粗,直接沖在了茶葉上,導(dǎo)致茶葉翻滾,或者用煮茶法反復(fù)煮茶時,會讓茶葉中比較小的物質(zhì)混雜于茶湯中,茶湯當(dāng)然會變得渾濁了。
如果茶葉本身沒有質(zhì)量問題,掌握一種沖泡方法即可,那就是壓低壺嘴,沿著杯壁緩慢注水,減少了對茶葉的直接沖擊,這樣跑出來的茶湯會清澈明亮,美觀!
5. 水質(zhì)原因
最后一定,如果茶葉本身沒有問題,沖泡手法也正確,那應(yīng)該和水質(zhì)有關(guān)系。
一般來說,硬水泡茶不如軟水清澈,因為硬水中的鈣、鎂、鐵等金屬離子含量高,它們會和茶多酚類物質(zhì)產(chǎn)生反應(yīng),導(dǎo)致茶湯出現(xiàn)渾濁現(xiàn)象。
9. 泡茶上投法中投法下投法
用玻璃杯泡茶,根據(jù)沖水和投茶的先后,可分為上投、中投、下投三種方法。
先倒水再放茶葉
,稱為【上投法】,讓茶葉緩緩的落入熱水里,可以避免茶湯渾濁。通常茶毫多的細嫩綠茶、紅茶,如信陽毛尖、碧螺春、祁門毛峰、特級川紅等可以用這種方法來泡。另外,采用上投法有一個前提,就是要比較緊結(jié)、密度較大的茶葉,不然沉不下去,不是嗎。--------------------------------------------------------分割線------------------------------------------------------------------先放茶葉再倒水
,稱為【下投法】,在沖水的時候茶葉可以跟隨水流翻滾,干茶和熱水接觸迅速徹底,可以讓茶湯的滋味均勻。身骨較輕的龍井常采用此泡法。 PS:除此還有介于二者之間的【中投法】,就是先倒一些熱水在杯中,放茶葉,再加水。
10. 泡茶下投法是什么意思
綠茶的3種方式。
1、上投法
方法:先在杯中注水至7分滿,再將投茶,輕輕搖晃。
適合:上投法適合身骨重實、多芽毫、持嫩度高的茶葉,如碧螺春、都勻毛尖。
水溫:這類茶鮮嫩,沖泡時宜使用75-85℃的水溫來進行沖泡。
2、中投法
方法:先在杯中注水3分滿,然后投茶,輕輕搖晃,等茶浸潤開,然后再沿杯壁注水至7分滿。
適合:中投法適合持嫩度適中,一芽一葉、一芽兩葉,或者茶形為扁平、緊結(jié)的綠茶,比如西湖龍井、安吉白茶。
水溫:這類綠茶,大概使用85-90℃水溫沖泡,這其實是兩次分段泡茶法,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泡茶水溫偏高帶來的弊端。
3、下投法
方法:先將茶葉投入杯中,然后沿杯壁注水至7分滿,輕輕搖晃,等待茶葉舒展。
適合:下投法適合粗壯扁平,一芽兩葉或片狀等持嫩度低的綠茶,如太平猴魁、六安瓜片。
水溫:下投法水溫大概90-95℃,這樣的泡法能讓茶味更加飽滿。
好了,綠茶的沖泡方法就是這3種啦,你學(xué)會了嗎?